【中安在线】从实验室到产业城,合肥如何织就量子全链生态?
时间:2025-10-10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2025年9月,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上,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的运维屏幕上,全球访问数据正持续刷新——上线近两年,它已为143个国家的用户完成超50万个运算任务,访问人次突破2900万。
相隔不远处,国盾量子的生产车间里,即将发往海外的2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整机正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这是中国量子计算设备首次实现海外交付。
从龙头企业的技术突破,到整条街道的产业协同,“量子大道”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孕育创新动能:合肥正以本源量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等领军企业为锚点,构建起覆盖量子通信、计算、测量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其核心逻辑在于:以科研策源为根基,以企业创新为载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生态集聚”的发展模式。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如何实现?
量子产业的崛起,始于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为产业发展埋下了关键种子。合肥量子产业的“科研基因”,为何能成为后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科研优势向产业动能的转化,在本源量子的发展历程中尤为典型。2017年成立的本源量子,团队源自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如今已成长为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作为我国先进的可编程、已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国产化率达80%,通过“四算合一”体系将金融风控效率提升百倍,成为多国科研人员破解气候与疾病难题的利器。
“这标志着中国自主量子算力已从‘可用’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国平教授表示,“本源悟空”的背后是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到测控系统到极低温环境支撑系统等量子计算机全栈技术的自主突破,让我们有底气在全球量子竞争中与对手“同台竞技”。
通信领域的突破同样彰显合肥的科研实力。国盾量子作为全球领先的量子安全解决方案供应商,参与了"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的整机搭建与运维。
在网络建设上,国盾量子主导的合肥量子城域网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入选国家数据局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为政务数据传输提供了不可破解的安全屏障。
这些突破源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按照老路子可能10多年才能落地的成果,现在3—5年就成了!"中电信量子董事长吕品明显感觉到科研成果转化时间大大缩短,这背后是合肥构建的"国家实验室+高校+企业"协同机制。国盾量子参与9家单位联合攻关"祖冲之三号",本源量子与中科大共建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这种创新联合体让科研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如何避免“孤军奋战”?
一年前,在合肥研制的国内首颗商用量子安全芯片QRNG10正式量产下线。作为全国首枚毫米级可商用量子芯片,它已实现10K级晶圆批量出货,通过国家权威检测并投入规模化商用。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同系列升级产品:32-mode光量子计算处理器芯片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标志着合肥在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从"单点突破"迈向"系列化布局":国盾量子主导量子通信设备研发,本源量子主攻超导量子计算全栈技术,硅臻芯片则在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龙头引领、专精特新协同”的发展格局。
中小企业的蓬勃生长让产业生态更具活力。在"量子大道"旁的幺正量子,成立仅3年就研制出高通光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高新区的1800万元投资和市创投的 1200万元资金,帮我们跨过了死亡谷。"创始人韩永建介绍,企业还孵化出多光子纠缠源等光学产品,实现技术"沿途下蛋"。
这种"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格局,让合肥量子产业形成了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的发展态势。
产业集聚的背后是空间载体的精准布局。合肥以高新区为核心,建设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七大工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 链条。到2027年,力争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成效明显,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旗舰企业和领军人才,形成较为完备的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目标为累计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24个,累计省级以上标准规范43个,累计培育上市企业2家,产业规模达50亿元等。
“高精尖”技术如何“接地气”?
从实验室里的算法创新,到实实在在的医疗、通信、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这一步跨越如何实现?
今年8月,本源量子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设计的量子嵌入图神经网络架构(QEGNN),提升了关键药物性质预测准确率,将HIV抗病毒药物筛选准确率从73%提升至97%。
这不是孤立的案例,在合肥,量子技术正从科研殿堂走向政务、金融、医疗等实际场景。
量子通信的规模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合肥量子城域网作为国内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已深度融入电子政务外网,为全市重要信息传输提供加密保护。国盾量子的产品不仅支撑了"京沪干线"建设,还服务于中国人民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阿里云等平台实现商业化部署。更贴近民生的是量子密信产品,目前用户已近600万,服务3000余家单位,在冬奥会、“一带一路”峰会等重大活动中承担安全通信保障任务。
量子计算的实用化探索多点开花。在金融领域,"本源悟空"算力接入金融量子云实验平台,为风险建模、资产定价提供新方案;在医疗领域,其与蚌埠医科大学合作的乳腺癌钼靶检测应用,通过量子神经网络算法提升筛查精度,有效降低误诊率;在材料科学领域,科研团队依托量子算力完成流体动力学仿真,为轮船制造等产业优化设计提供支撑。中电信量子的"天衍"云平台更实现跨界赋能,目前访问量突破3000万,覆盖60多个国家。
工业领域的量子应用同样取得突破。2024年11月建成的合肥候店220千伏变电站,成为国内首座融合量子测量、通信、计算三大技术的在运变电站,通过量子传感技术提升设备状态监测精度,保障电网安全。国盾量子研发的远距离单光子成像雷达,已在安防、测绘等领域实现商用,其技术源自中国科大超200公里单光子三维成像成果转化,展现了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潜力。
这些场景的落地,得益于合肥的主动布局。“只有先用起来,产品才能够快速迭代,产业才能壮大成长。”吕波介绍,合肥市科技局“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认定、工信局“三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评定,都对量子产业等给予一定支持,推动相关产品落地应用。
“野心”与“耐心”如何平衡?
合肥的“量子蓝图”里,“科学”与“产业”双高地的目标如何落地?
记者梳理发现,在顶层设计上,《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力争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成效明显,涌现一批有影响力的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旗舰企业和领军人才,形成较为完备的量子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目标为累计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24个,累计省级以上标准规范43个,累计培育上市企业2家,产业规模达50亿元等。
这一规划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地,依托“量子大道”集聚80余家量子企业,核心企业数量占全国1/3。在具体实施中,合肥聚焦量子通信、计算、精密测量及关键材料器件四大领域,通过“七大工程”破解瓶颈。科研端推进百万比特级量子计算平台建设,产业端建载体、组联合体,应用端推场景落地——每一步规划都紧扣“补短板、强优势”。
尽管发展势能强劲,但量子产业仍处于培育期:初创企业面临研发投入缺口,部分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融资难,“耐心资本”的供给仍是关键。合肥如何直面这些“成长烦恼”?高新担保累计提供超5000万元担保、设立专项基金,这些举措虽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长期来看,还需更多“愿意陪企业慢慢成长”的资本加入。
作为量子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合肥高新区在2025年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峰会上披露攻坚路径:推进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遵循“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路径,目标2025年集聚企业100家、领军人才超30位。高新区的“具体方案”如何承接市级规划,破解产业难题?
从“揭榜挂帅”攻关核心技术,到培育企业、引进人才,每一项举措都瞄准“可落地、可验证”。
从市级层面的“四链融合”战略统筹,到高新区基于公开方案的精准落地,合肥正以可追溯、可验证的政策举措,将国家量子科技产业中心的蓝图转化为现实。正如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所说:量子产业的培育,需要付出长期投入与耐心。这份“耐心”,既是对科研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产业未来的信心——合肥的量子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记者 史睿雯)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30894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中国科学报】微型紫外光谱成像仪研制成功
最新信息
- 2025-10-20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
- 2025-10-17丁薛祥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
- 2025-10-16李强主持国务院第十六次专...
- 2025-10-14李强会见加纳总统马哈马
- 2025-10-14搭一座桥,让科普与生活相...
- 2025-10-14科技突围,“菌”行致远—...
- 2025-10-14院士专家工作站筑就国际合...
- 2025-10-14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发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