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管理

我省启动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新一轮三年攻坚战

时间:2021-05-26 来源:海南省应急管理厅  作者:佚名

  为进一步巩固成果,解决突出短板和问题,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打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安委会印发《海南省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新一轮三年攻坚战工作方案》,启动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新一轮三年攻坚战。

  工作目标

  实现源头隐患监管能力明显提升、路面管控能力明显提升、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保障明显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坚决不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力防控较大事故,力争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较大事故,努力实现全省事故死亡人数、未成年人因事故死亡人数连续3年分别同比下降8%和10%,万车死亡率排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重点任务

  实施八大工程26项工作任务

  (一)源头监管工程。

  1.清剿重点车辆及驾驶人源头隐患。严格落实重点车辆和驾驶人源头管理,持续开展“两客一危一货一面”“营转非”大客车、校车等七类重点车辆和驾驶人隐患“清零”,2021年年底前力争我省重点车辆及驾驶人“五率”排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建立源头“治超”监管联网系统。全省矿山、钢铁、水泥、砂石等“四类企业”和港口、铁路货场、大型物流园区、大宗物品集散地等“四类场站”安装出口称重设施并联网运行,防止超限超载车辆出站出场;在高速公路全面实施称重检测,按照总体建设50个称重设施的目标,提升查处超限超载货车的能力。上述区域和路段2021年称重设施安装率达30%,2022年达60%,2023年达100%。

  3.严格低速电动车产品入市管理。低速电动车国家标准实施三个月后,市场监管部门每季度牵头开展低速电动车销售企业清理整顿,严厉查处违法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低速电动车产品的企业,严禁销售未经许可及未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低速电动车产品。

  4.强化道路运输安全行业监管。2021年年底前,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制定我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旅游客运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严格旅游客运安全运输监管。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全部安装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未安装的不得投入运营,在用车辆力争 2022 年年底前实现安装全覆盖。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和社会举报,交通运输部门在2021年建立本地无道路运输证的大中型客车、频繁出入本地的外地大中型客车重点监管制度,2022年起实现对非法营运行为的有效监管。

  (二)路面严控严查工程。

  5.加大重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以整治酒驾醉驾和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为主线,持续从严查处酒驾醉驾、超限超载、无牌证、假牌套牌、无证驾驶、违法载人、危化品运输车和工程运输车交通违法及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农村无牌车辆交通违法等。2021年年底前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达到70%,2022年年底达80%,2023年年底达90%;2021年年底前摩托车检验率排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摩托车肇事、酒驾醉驾事故的死亡人数连续3年同比下降8%。

  6.加大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建设。选取国省干线公路关键节点,优化公路治超站点布设。2022年年底前,每个市县建设1个同时具备称重、卸载功能的治超站点,其中海口、三亚、儋州、琼海、文昌、澄迈、昌江、屯昌等货运物流较为发达的市县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加。2023年年底前,各市县治超站点数量应基本满足执法管理需求。

  7.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公安、应急、交通运输、教育、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分别针对不同群体强化管理执法力度。2021年6月底前,各市县要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形成每月1次集中整治行动的工作模式。2022年3月底前,各市县要固化4个常态化执法模式(即公安+交通+应急+综合执法联合治理“两客一危一货”工作模式;公安+农业联合治理拖拉机、变型拖拉机工作模式;公安+教育联合治理中小学生违法驾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工作模式;公安+综合行政执法联合治理城市道路酒驾醉驾、闯红灯闯禁行、乱停车工作模式)。

  (三)农村固本强基工程。

  8.推进“两站两员”规范化建设。强化市县、乡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加快推进“两站两员”规范化建设,推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每个乡镇政府设立1个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站,由分管安全的副镇长担任站长,聘请不少于3名专职交通安全员。建设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由村支书、村主任或治保委员担任站长,聘请不少于2名交通安全劝导员。各市县政府建立常态化视频巡查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把“两站两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两站两员”实体化运作。各市县2021年“两站两员”建设达标率达30%,2022年达60%,2023年“两站两员”建设达标率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乡镇应用率均达100%。

  9.推进农村公路“千灯万带”建设。推动国省道与农村公路平交路口信号灯、减速带设施设置,2021年国省道与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工程建设200个,2022年建设800个,2023年建设1000个。增设国省道穿乡过镇路段机非隔离设施,2021年年底前,海口、三亚、儋州各完成不少于3处穿乡过镇路段机非隔离示范工程,2022年年底前,全省各市县具备条件的国省道穿乡过镇路段均建设完成机非隔离设施。

  10.强化变型拖拉机安全监管。2021年年底前,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我省变型拖拉机管理措施。2022年年底前,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完成对变型拖拉机、拖拉机牌证及驾驶人信息进行摸排、核查,对无牌无证、不符合安全标准、达到报废标准等的车辆进行整改和清理。

  (四)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防护工程。

  11.创新中小学生群体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教育部门充分发挥幼儿园、中小学校课堂“主阵地”作用,将交通安全知识融入校园素质教育,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交通安全教育课。公安部门为学校和老师提供交通安全教育资源支撑,创新体验式、活动式、交互式等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方法和内容。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六一”“开学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扩大交通安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21年,全省各中小学校设置交通安全宣传栏,三亚、儋州、五指山建成3个大型学生群体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2022年,海口、万宁建成2个大型学生群体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12.开展中小学生交通安全三大整治行动。建立协同共治、警保联防、信息共享、督办约谈等工作机制,开展交通安全素质提升行动、安全隐患排查行动、交通违法联合整治“三大”行动。2021年年底前完成对城市校园周边500米内市政道路、农村地区校车运行线路公路的风险隐患排查和中小学生“家门—校门”公交出行示范线路创建;2021年起逐年实现“两提升、两下降”的工作目标,即中小学校及学生交通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升,中小学生、家长交通安全文明意识明显提升,中小学生交通违法现象明显下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同比下降10%。2023年年底前,全省完成对城市校园周边500米内道路、农村地区校车运行线路公路的风险隐患治理。

  13.建立“家校警”“护学岗”共建共治工作模式。公安、教育部门联合推动建立由家长、学校和交警部门组成的“家校警”工作模式,农村地区可组织交通安全协管员、劝导员参与,在学校附近设置“护学岗”,及时纠正、制止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引导中小学生安全通行。2021年年底前,全省各中小学校都要建立“家校警”工作模式,各市县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建立“护学岗”。

  (五)宣传教育工程。

  14.建立交通安全精准宣教体系。2021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性质驾驶人、交通参与者的差异化需求,建立分龄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内容体系,制作相适应的宣传品,每个市、县组建一支专职宣教队伍和一支志愿宣教队伍。2021年,各市县全部开通应用互联网学习教育平台,进村(社区)入户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覆盖率达90%,基本实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全域化。2022年,借助“互联网+”优化宣传教育资源配置,搭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支持系统,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大众化、公益化。

  15.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建成海南交警融媒体中心及新媒体矩阵,提升交通安全自主宣传能力,所有高速公路服务区至少设置1处固定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示屏或宣传栏,所有驾校至少设置1个宣传教育室,2021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设宣传教育基地,2021年海口、三亚率先各建设1个,2022年儋州、琼海、万宁、东方、文昌各建设1个,2023年其他市县全部建成。设置1处固定式交通安全宣传栏(橱窗)、1条固定宣传标语、1套大喇叭,2021年覆盖30%以上的行政村,2022年覆盖60%,2023年覆盖100%。

  (六)智慧交通管控工程。

  16.开展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专项顶层设计。在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及其公安分平台总体框架和建设原则统筹指导下,开展智慧交通综合管控、智慧高速、城市智能交通等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专项顶层设计,明确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在公安分平台中的定位和关系,以及省、市县两级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定位和关系,同时,编制横向纵向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标准规范,整合省、市县两级科技信息化资源,为实现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奠定基础。2021年至2022年,分步骤完成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专项顶层设计。

  17.推进智慧交通综合管控建设应用。强化全省智慧交通综合管控系统顶层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用,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一体运作、精准高效”的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提升全省道路交通管控和事故预防响应能力。2021年,完成省级公安交通综合管控体系升级改造工程建设部署并试点应用;完成省级公安交通综合管控系统与1-2个市县级智慧交通综合管控系统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编制《海南省智慧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建设指导意见》。2022年,推进省级公安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全省应用和优化完善;推动市县开展市县级智慧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建设应用工作。2023年,完成5个以上市县级智慧交通综合管控系统建设应用工作。

  18.加强智慧高速交通管理建设应用。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5G、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中的融合应用,推进全省智慧高速交通管理顶层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用,实现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全程全覆盖智慧感知、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全面提升全省高速公路智慧化、智能化交通管理能力和水平。2021年,完成海南省智慧高速详细规划和设计;启动儋白、山海高速智慧高速样板工程建设。2022年,完善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建设,加大视频监控密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成儋白、山海高速智慧高速样板工程建设应用;启动东、西线环岛高速智慧高速建设。2023年,完成东、西线环岛高速智慧高速建设应用;启动中线高速公路智慧高速建设工作。

  19.深化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应用。推进城市道路绿波带、信号灯配时优化、道路通行智能管理和感知,以及路口渠化、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设施等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应用工作,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2021年,海口、三亚、琼海实现主要路口交通信号联网联控和配时优化,以及重点路段绿波带建设应用。2022年至2023年,海口、三亚、琼海全面推进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应用,其他市县启动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应用。

  (七)公路生命防护工程。

  20.推进道路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动态工作机制,每年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2021年年底前,完成高速公路风险隐患排查评估。2022年年底前,完成国道、省道风险隐患排查评估以及高速公路重大安全风险和严重隐患的治理。2023年年底前,全省完成县道风险隐患排查评估工作、国省道重大安全风险和严重隐患的治理;建立完成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动态排查的工作机制。

  21.加强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2021年各市县建立本辖区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清障队伍。各市县依托当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立道路交通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在高速公路或国省道沿线重点乡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织密道路交通救援网络。配齐人员、装备,加强专业性训练,实现以高速公路为重点,辐射国省道的应急救援保障。同时建立消防救援与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应急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全省道路交通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22.完善交通信息发布诱导屏建设。实现相应路段可变限速、及时发布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等警示提示信息。2023年年底前实现交通信息发布诱导屏每30公里1处,以及对主要互通口、事故多发路段、易堵路段、隧道、长坡等点段的全覆盖。

  23.完善道路工程安全设施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道路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本方案下发之日起,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安全设施建设,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健全道路工程交工验收制度,吸收相应层级的公安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人员参加验收,将安全设施作为验收重要内容,验收不合格的,不得通车运行。

  (八)安全责任保障工程。

  24.建立三级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机制。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人民政府负责制,2021年6月底前,成立市县、乡镇政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道安委),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三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议事协调机制。

  25.建立警医联动救治机制。2021年成立省、区域、市县三级道路交通伤救治体系专家库,实施专家指导工作机制。强化警医联动岗位培训和指导,实现辖区内快速处置、规范救治和跨辖区的协同诊治。2022年依托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海南)和大三亚急救医疗圈,着力培养专业化人才,统筹救治网络医院医疗资源,建立完善各辖区内多学科创伤救治小组和跨辖区多医院协同救治团队,实现覆盖全岛“1小时黄金时间”道路交通严重创伤救治圈,伤者从受伤到接受确定性救治的平均时间缩短50%。2023年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伤三级救治体系,实现紧急医学救援救治装备的整体提升,实现伤者从受伤到接受确定性救治的平均时间不超过1小时。

  26.建立事故深度调查机制。2021年制定各级道安委事故深度调查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深度调查工作职责;组建事故深度调查省级专家组,制定专家组管理办法。发挥专家组在事故深度调查培训和指导中的作用,强化深度调查结果应用,落实责任追究和隐患整改。

  


原文链接:http://yjglt.hainan.gov.cn/aqscxx/yjgl/202104/t20210423_2969177.html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