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合力攻坚 唤回蓝天
时间:2021-07-10 来源:山西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佚名
行走汾河岸边,入目所及之处白鹭嬉戏、莲叶翠绿,一河清流波光粼粼;远眺东西两山,湛蓝的天空下山形秀美、苍劲挺拔,生态美图徐徐铺开……
这是生态治理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环保攻坚取得的不菲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汾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勠力奋进、强力攻坚,打响了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曾经驱之不散的“乌烟瘴气”,到如今司空见惯的“碧水蓝天”,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临汾市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受制于“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形、“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长期静稳的气象条件、不可回避的历史欠账……一个个客观因素对临汾市生态环境形成严重制约。取得的每一分成绩,临汾都要付出其他城市数倍的努力。唤回蓝天白云、留住绿水青山——这不仅是全市上下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临汾人民最迫切的期盼、最渴望的心愿。临汾市委书记闫晨曦强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开创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临汾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多次部署:要紧盯目标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强化责任抓落实,群策群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合力,切实提升全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临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海燕一次次深入到铸造企业的加工车间、涉煤企业的储煤场、钢铁企业的炉前平台、广袤农村的家家户户……从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到应急减排措施的落实,从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的进展到农村地区散煤的管控,始终在污染防治的第一线。临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永芳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勇拼搏,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各级各部门齐心发力,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昼夜鏖战;临汾人民众志成城,人人都在为生态环境保护出力。”临汾市建立了环保常态化研究会商机制,建立重点生态环境问题领导领办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市级52个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职责;出台《临汾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临汾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强化地方治污法律保障;在全省率先设立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环境保护四级严密网络;持续向结构性污染开刀,狠抓工业企业减排,扩大清洁取暖改造范围,严格错峰生产管控,实施联防联控。从2018年提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等“八个治污”思路,实施“八大工程”,到2019年将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到临汾发展的“生命线”高度,到2020年提出“环保倒逼转型,走在全省前列”,再到2021年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开创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临汾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逐年提高,力度也逐年加大,一次次发起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蓝天保卫战”。临汾市充分发挥环保倒逼转型作用,在调结构、压产能、管企业上下功夫,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13家在产的钢铁企业、5家水泥企业、6家电力企业、9家焦化企业坚持高标准改造、大手笔投入,快马加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涌现出一批环保典型、行业标杆;先后关停在产的13家焦化企业,两年完成压减焦化产能1090万吨,实现市区及周边范围重污染企业清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4291家,淘汰洗煤企业83家,极大削减了平川区域工业污染排放量;实施绿色差异化管控,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经济发展格局。率先在全省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焦化、钢铁、洗煤等行业治理标准,启动企业提标升级创A行动,涌现出华翔铸造、华德铸造等一批行业标杆。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推进散煤治理,“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清洁取暖改造87万户,完成率全省第一,特别是2020年,临汾市在此前完成“一城三区”的城区、城乡接合部、平原地区农村清洁取暖“三个100%全覆盖”基础上,将“一城三区”范围内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全部纳入清洁取暖改造范围,2020年共完成改造2019.44万平方米、17.16万户,改造面积和户数的完成率分别为109%、104%,在全省排名第一。严格标准加强车辆管控,市区范围内实现了423辆公交车、1862辆出租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国三及以下营运型中重型柴油车全部淘汰;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绿色运输示范区”,引导柴油车末端分流,持续开展非道路以东机械编码登记和监管。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6个100%”要求,市区241辆渣土车实现运输管理远程监控全覆盖;市区机扫率达77%,生活垃圾日产日清;207条背街小巷全硬化,6条国省干线及601处平交道口全硬化。2020年,临汾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74,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二;PM2.5、PM10浓度2项指标下降率全省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63名,圆满完成“退出全国倒五”的争取性任务。——打好“碧水保卫战”。临汾市狠抓源头管控、过程治理、责任落实,围绕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排污口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源地治理等方面多方发力、标本同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了水环境;实施了蒲县、曲沃、尧都等一大批人工湿地建设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蒲县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成为典型,其经验在全省推广;充分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站作用,对汾河、浍河、昕水河等重点河流实行“日监测、日分析、日通报”;全面推进全市县级及以上城镇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2020年,临汾市优良水体比例同期相比提升至50%,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低到12.5%,特别是汾河上平望和浍河西曲村2个国考断面分别从3月和6月开始稳定退出劣Ⅴ类,完成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劣Ⅴ类清零任务。——打好“净土”保卫战。临汾市着力补齐治理监管短板,土壤、固废整体稳定;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全市576个地块的信息采集;开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调查统计和涉镉及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开展全市煤矸石整治工作,全面启动矿山修复,共整治煤矸石堆场99座,治理非煤矿山609座。同一片蓝天下,同呼吸、共命运。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环保工作摆放在重要突出位置,鼓足干劲、投身决战;市直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联防联控,为全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生态环境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及信息发布制度,每天进行重污染天气会商;工信部门科学谋划,牵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能源部门精心安排,全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住建部门认真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措施,实行动态监管;交通部门与生态环境、公安交警联合执法,严防柴油货车尾气污染;农业农村部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从源头减少秸秆焚烧……科技治污亮利器。临汾市共规划建设固定源、移动源、空气质量三大管控系统10个平台,为全市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突破。建立工业企业在线数据监控,环保用电监管系统,建设工业无组织粉尘治理监管系统,建成企业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现联网运行;建成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监测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网络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建设一体化监管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机动车污染;建设空气质量管控系统,包括市、县、乡三级空气质量监测点,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一城三区”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管系统,全市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还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硬手段,制定出台《污染源在线监测超标惩治办法(试行)》,实行“一日一立案,一日一处罚”;探索制定《临汾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实施办法(试行)》,扫除“以罚代管,只罚不改”监管弊病;探索建立“网格化巡查+执法队执法”模式,全年不间断对市区城区建筑工地、餐饮油烟、河道排放等污染源全面巡查、检查、夜查,用“苦功”防住了城市面源污染的“最后一公里”。综合运用调度、督办、检查、通报、约谈等手段,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临汾市始终把严格监管执法作为重要抓手,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018年至2020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69起,处罚2.94亿元,立案、处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生态环境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理解关心、支持参与,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临汾市连续多年开展6.5世界环保日宣传活动,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环保宣传作品征集大赛、“临汾少年蓝天保卫战”主题手抄报作品征集等活动;组织举办“助力秋冬防,百名大学生进百企入百村”宣传活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社会各界代表“零距离”参观环保设施,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生态环境保护图片展……今年,临汾市的生态环境重要举措突出“治气、治城、治水、治山”四位一体——标本兼治,“治气”再加力:加快工业布局调整和污染企业退出,深化企业治理与管控,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提质扩面“回头看”,深入开展机动车污染治理;全面统筹,“治城”再提升:科学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防控,“治水”再深入:大力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全方位开展排查整治,保障重点河流生态基流;严格标准,“治山”再规范:持续推进露天矿山和煤矸石堆场整治。生态环境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环境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征途上,临汾市号角声声、士气高昂,各级各部门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硬的手段,直面压力、应对挑战,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临汾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原文链接:https://sthjt.shanxi.gov.cn/html/sjdt/20210706/10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