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安徽日报】科学岛团队首次揭示葵花籽内霉发生机制

时间:2022-09-09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葵花籽内霉发生机制并提出控制致霉菌生长和传播食物链的防治措施,为向日葵等坚果类植物内霉机制研究和防控提供重要模式参考,相关结果发表于微生物学专业期刊《微生物》上。

  葵花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味道可口,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休闲零食。葵花籽内部霉变是其在生产和消费中面临的难题,大多数发生内霉的葵花籽外壳正常,很难被肉眼或色选设备识别,导致消费者误食,影响对美食的消费体验,也危害人体健康。由于葵花籽内霉主要致霉菌以及发生的机制目前不清楚,给检测和和防控带来极大困难。

  智能所科研团队通过对我国向日葵主产区进行多年多点葵花籽样品采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菌群群落特征进行精准表征,研究内霉发生发展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内霉病菌的来源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霉葵花籽仁的真菌(包含外生和内生菌)以田间真菌为主,分属于5个门和8个属,其中链格孢属菌是导致葵花籽内霉发生的优势致霉菌;内霉侵染主要在田间生长期,链格孢属菌通过土壤和种子传播,通常种子在发育阶段会被该菌侵染,田间潮湿条件有利于其繁殖,当丰度达到一定程度即形成内霉。储藏期的低湿度条件可抑制该菌生长,葵花籽在温湿度安全阈值以下储存超过6个月,微生物群落结构几乎没有改变,籽仁保持正常外观。但当温湿度条件超过安全阈值,伴随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籽仁开始出现内霉,霉变程度随环境湿度与储藏真菌丰度的增加不断加重。因此,适当的田间管理(对抗链格孢属菌感染)和适宜的储藏条件可以有效防控内霉发生。

  研究还发现,对于含水量较大的或在相对湿度较高的非主产区种子,储藏前通过γ射线等物理辐照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或预防内霉的发生。(记者 汪永安)


原文链接:http://kjt.ah.gov.cn/kjzx/mtjj/1211640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