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网】突破百余年局限中国团队实现非接触心电图实时监测

时间:2022-12-09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吴曼青院士团队陈彦教授、孙启彬研究员等人在无线人体感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实现非接触心电图实时监测。

  这一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人体心电图实时监测,突破了百余年来心电图仅能通过接触式传感器获取的局限。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IEEE移动计算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陈彦介绍,“新方法中,被测者不需要佩戴电极,也不需要去除衣物,以无感的方式完成心电图监测。”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每年约有186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心电图监测一直被视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之一,在疾病早期诊断发现以及后续治疗过程中均有极高的临床价值。然而,自发明一百多年来至今,心电图监测一直需要将电极连接到人的皮肤上,来捕捉反映心脏状态的电活动变化,导致不适的用户体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长时间连续心电图监测往往难以实施,造成转瞬即逝的异常心电状态记录丢失,延误疾病的诊断。

  吴曼青团队聚焦于当前公共健康领域的痛点问题,研究非接触心电图监测技术以突破传统心电图监测接触式测量的应用瓶颈。研究人员利用心脏电活动与机械活动是心脏活动同源不同表征的特性,使用毫米波雷达以非接触形式测量体表的心脏机械活动,提取四维心脏机械活动信号。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建模心脏机械活动与电活动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终还原出心电波形。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在0.5米非接触感知距离、不同生理状态和人体相对静止躺姿约束的实验设计下,对35个实验对象实现了非接触心电图监测。

  “与传统心电图相比,非接触式心电图实现了时间中位数精度小于14毫秒、形态中位数精度大于90%的监测性能。”陈彦说,此外,该方法的监测结果支持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关键指标——心跳间期的稳定监测,其误差在9毫秒以内。该指标对心律紊乱、心肌梗死等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陈彦介绍,“目前我们正在与相关医院进行合作,一旦获得临床认可,本技术将对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日常监测与诊断提供重要的帮助。”(记者 吴兰)


原文链接:http://kjt.ah.gov.cn/kjzx/mtjj/1213311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