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研发经济:新型经济形态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实践与展望

时间:2022-12-09 来源:贵州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专章阐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重要要求,要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共塑新动能和新优势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高效地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成为了各地科技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命题。在地方的探索中,以研究和开发为中心的研发经济,以其紧密衔接研发与经济的独特形态越发得到了北京、上海等正在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省市的关注和重视。2018年12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支持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包括大力培育发展研发经济;2021年10月,《“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明确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研发经济等新经济为主线,在加强京津冀及全国示范引领方面要推动构建研发经济价值循环体系;2022年9月,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进一步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并指出,要切实将上海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和应用优势转化为产出优势;10月24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研发经济在保持产业竞争优势、保障现代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基本内涵:以研发活动和研发产业为核心

    国内外学者从概念、形态和重要性等多个角度对研发经济的内涵开展了研究。唐文豪(2020)指出研发经济是以研究与开发为中心,以提供研发服务或产品为核心,辐射带动其关联产业发展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活动。Chiesa(2004)认为研发经济是由于研发活动持续外部化,研发服务业产业化高度发展,在经济分工中形成的反映科技先导性、研发重要性的经济形态,具有辐射关联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唐志新等(2011)指出研发经济有三种形态。其中,第一种是研发形态,该形态构成了研发经济中的基本经济活动形式;第二种产业形态,该形态是研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第三种形态是经济形态,该形态包括研发活动和研发产业、与研发活动和研发产业发展相关的制度环境及服务体系。王汝芳和杜勇宏(2019)指出研发占据产业创新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创新发展和产业重构的驱动力量。刘佳和代明(2019)认为研发产业不仅具有智力密集型、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等特征,还在凝聚创新资源、联动相关产业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是抢夺国际、城际、区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黄鲁成(2005)认为研发产业是从事研发活动,并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企业的集合。唐志新等(2011)指出在研发产业的高度发展下,随着以研发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和配套的制度环境及服务体系逐渐完善,研发经济就顺势而生。马海涛等(2022)结合我国发展阶段指出目前我国研发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本文认为,研发经济是以研发活动和研发产业为核心,提供研发服务或成果,并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服务体系的推动现代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辐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功能。研发经济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研究和开发活动,二是围绕研究和开发活动形成的研发产业和专业性服务业,三是围绕研究和开发活动、研发产业和专业性服务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

  主要特征:知识密度高、集聚程度高、扩散属性强

    研发活动是一种知识信息含量高、空间密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经济活动,是推动现代经济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研发活动的特点赋予了研发经济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知识密度高。研发是一项知识密集的活动,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知识(尤其是新知识)的支撑,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会极大影响研发成果和服务产出的质量、数量和效率。专业知识是研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事研发活动的主体除本身掌握大量专业知识和技术开展原创性工作,也十分注重与其他研发主体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互动。此外,研发成果和服务本身亦蕴含着新知识。这使得研发经济在知识投入和知识产出方面都表现出密度高于其他类型经济形态的特征。    二是集聚程度高。研发要素的高度集聚可以降低研发成果转化的成本、转化过程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成本以及高技术人才的交流成本。同时,高度集聚推动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和信息集中,便于人才面对面交流,了解所处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前沿、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因此,研发经济体现出包括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等的研发要素集聚与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的研发主体集聚。要素和主体的集聚也使得在地园区及政府在建设支撑平台和出台专项政策时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更高。良好的研发环境,包括平台和优惠政策等,强化了对研发要素和主体的吸引力,加强了研发主体的关联,促进了研发要素和研发主体的进一步集聚。    三是扩散属性强。研发经济的扩散属性以渗透、溢出和关联为表征。在渗透方面,研发经济的扩散主要反映在生产要素的迭代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发成果和服务可以提高劳动力技术水平,并推动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持续上升,使之成为智力型劳动者。研发经济涉及数字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技术领域,影响甚至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要素投入、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另一方面研发成果和服务的持续涌现、转化、应用影响了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生产和经营方式。在溢出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单一主体的研发组织方式之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主体联合研发的研发组织方式正越来越多。研发活动主体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研发人员“共位(co-location)”提供便利,刺激知识在研发人员之间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同时,由于新知识的稀缺性,诱使研发活动外部化,推动知识在不同研发主体间流动。在关联方面,主要反映在产业关联。研发成果和服务在区域相关产业中的扩散会刺激相应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会通过企业间的关联效应刺激产业链的提质升级。此外,研发成果和服务通过关联效应一方面会提升其他研发机构在该领域的知识水平和研发水平,并直接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服务企业产生影响,刺激其提供的研究成果和服务产生变化。

  相近概念辨析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研发经济包括以研究和开发活动为中心提供成果和服务、研发成果产业化和专业性服务业、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等部分,表现出知识密度高、集聚程度高、扩散属性强的特征。研发经济的内涵和特征使得其与知识经济、科技服务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研发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辨析。李强(2010)指出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具有可持续性、知识资本、知识分配等特征[8]。根据本文对研发经济的内涵界定来看,研发经济不仅包括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还包括相应的研发服务业、制度环境等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延伸。    研发经济与科技服务业的辨析。张道宏和史丽华(1996)指出科技服务业具有三种特征,即科技服务性、科技中介性、科技效益性[9]。蒋永康等(2010)指出科技服务业包括三类:一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二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三是专业技术服务[10]。研发服务业是为研究与开发提供服务性活动,包括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和民调服务、测试服务、工程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等相关活动。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分析研究方法、经验、信息等要素向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的新兴产业。研发经济,如前定义,除了研发服务业之外还包括研发产业化及相应的制度和服务体系等。因此,从内涵上,科技服务业包含了研发服务业,研发经济也包含了研发服务业,但是科技服务业与研发经济互不包含,是既有相重叠的内涵又有各异的内涵。

  发展条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研发经济还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中,同时其主要特点也决定了研发经济不宜盲目铺开,是否能够发展研发经济要先判断是否具备发展的条件。首先,研发要素的集聚和持续投入是发展研发经济的基础条件。良好的资金源为研发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确保研发活动的接续进行,避免中断风险。研发设施为研发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研发经济提供研发支撑,同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生产新知识,助推研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是发展研发经济的必要条件。研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主体甚至一类主体就能够完成的。研发方向的引导与确立、研发成果的供给与转化等等,需要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面主体间的密切协同合作。在研发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方面主体的缺失都将导致研发经济发展缓慢。惟有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方能够发挥关键主体在研发上的优势作用。    第三,良好的研发环境是发展研发经济的保障条件。政策环境在引导研发方向、加快要素集聚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交易的规范化,加快研发成果转化落地,为研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为研发要素集聚提供了链接渠道,能够缩短研发从准备阶段到成果转化的时间与资金投入,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此外,宜居、便利的生活环境,包括良好的交通、居住及其他生活体验等,有助于吸引并留住研发经济急需的人才和团队。

  实践案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作为研发经济的先行者较早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发经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与研发经济相关的规划政策先后出台,在研究和开发活动、研发产业化、研发专业服务以及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一是积极引进研发总部,加强专业研发服务供给。与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类似,研发总部的引进落地,一方面可以强化研发要素集聚能力,激发优质研发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研发总部形成专业的研发服务业,刺激研发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关键领域研发活动密集,领域内的研发主体在起步之初不仅在设备、场地等方面投入巨大,而且需要专业的研发服务团队,才能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落地生根”。中关村通过成立共享实验室,为研发团队提供专业且定制化的研发实验室服务,以“管家”的角色为研发团队解决器材、场地和实验室等琐事,确保科学家、研发人员专注研发工作。同时,中关村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帮助创新成果完成创业准备,实现技术交易,刺激技术“从生到熟”的快速转变。    二是制定实施优惠政策,促进研发成果转化落地。中关村以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焦点,将企业作为研发体系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关村通过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积极转让新技术,也使得研发机构得以在其他研发项目上投入更多资金。中关村发挥政策的叠加效果,推动创新政策在企业落实见效,积极引导企业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简化知识产权融资流程。中关村加快知识产权建设步伐,优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积极发挥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审查、确权、维权的作用和优势,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其次,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规范化,搭建知识产权融资和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第三,推动知识产权局、金融、银行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建立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审批通道,完善知识产权审批流程,缩短质押查询和办理时间,降低融资的时间成本。    在此背景下,中关村的研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2020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7.2万亿元;2021年,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8.4万亿元。其中,2021年中关村“三城一区”的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3.5万亿元,同比增长19.3%;技术合同登记总额2920.8亿元位列北京市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7.2件。中关村人才集聚加快,技术收入大幅增长。2019年,中关村研究开发人员86万人,实现技术收入1.3万亿元;2020年,研究开发人员90万人,实现技术收入1.6万亿元;2021年,研究开发人员97.8万人,实现技术收入2万亿元。企业研发总部引进速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大幅增加。中关村积极引进苹果、美团、爱奇艺、施耐德、惠普、诺和诺德等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强化中关村发展研发经济的能力。2020年,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达10550家,独角兽企业44家,上市企业236家;2021年,中关村科技城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00余家,上市企业254家,独角兽企业4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7家。创新生态不断完善,研发成果转化孵化加速。2020年,中关村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6万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型企业72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280.8亿美元,在全球城市中位居第2位;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18个;硬科技孵化器42家。

  发展展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研发经济以其独特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组织方式必将迎来更大发展。研发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经济将在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并刺激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期间,研发经济将逐渐渗透并影响诸如农业、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预计到2025年将具备国内总体规模达万亿的潜力。    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研发经济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武汉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备研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北京中关村园区和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在研发经济的率先探索与推动,在良好的示范作用下,将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中心树立起研发经济在各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各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下,通过扩散效应周边城市经济将被带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也将为全国更多地区发展研发经济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    研发经济体现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研发要素的国际流动将大大促进研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发展将有望推动研发经济与全球研发经济深度交融。我国集聚人才、资金、前沿信息以及设施设备等全球研发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与国际研发机构深入合作,在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共赢合作,既将我国研发成果扩散出去,最大化我国研发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提升我国配置全球研发要素的能力。全球研发经济开放水平、共享水平和协同水平大幅增强。

  发展建议

    研发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发展研发经济要行稳方可致远。发展研发经济需要尊重研发创新的规律和特点。研发经济所具有的特征和发展条件表明,需要审时度势,依据不同领域研发创新所需投入、环境、研发周期等的差异,推动研发经济的发展。要精准培育和引进研发主体,明确研发经济主要发展方向,推动研发经济与地方既有产业的优势融合发展。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良好的研发基础设施,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研发氛围。要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和引进力度,构建人才成长渠道,激发人才发展潜力。要制定激励研发活动的财税政策,推动研发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研发经济发展所需的各项配套服务,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孵化。    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研发经济宜从重点领域突破。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应结合自身研发基础、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等,发展相应领域的研发经济。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中心间的联动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等现象。以上海为例,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深耕数十年,研发主体和要素高度集聚,在近年多轮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方案的推动下,研发经济已经展露雏形。在此背景下,以生物医药领域为切入点,推动研发经济发展,有利于快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发经济发展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研发经济合作和治理,推动研发经济国际化发展。要加快引进国际研发人才、资金、设施设备等要素,为我国研发经济发展集聚国际资源。要鼓励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等研发主体与国际同行深度合作,如共同组建国际研发合作平台,加强在生态环境、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国际共同高度关注领域的研发合作。要加快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研发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深度参与国际研发经济治理,推动各国共同制定研发经济合作机制、开放机制、要素流动机制,推动研发经济的平等合作、互惠共赢和开放发展。
原文链接:http://kjt.guizhou.gov.cn/xwzx/mtjj/202211/t20221129_772660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