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科研团队揭示了调控卵母细胞周期转换的全新机制
时间:2023-01-0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经过近十年的科研积淀,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成光教授带领团队,利用高精度蛋白质谱分析、高分辨显微成像、活细胞动态观测及相关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技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揭示了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调控细胞周期转换的一种全新机制。这一成果于12月13日在自然指数顶级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染色体作为承载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其分离过程受到严格调控。在人类生殖和家畜优良品种快速扩繁过程中,配子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染色体分离异常将导致非整倍体发生,进而引起胎儿流产、先天出生缺陷和肿瘤发生。
CENP-F调控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后期转换
科研团队在实验中发现,控制线粒体分裂的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能够与着丝粒蛋白F(CENP-F)相互作用,并参与调控染色体分离。这一现象与教科书中对DRP1的经典功能阐述截然不同。
DRP1敲减导致SAC功能异常并引起染色体提前分离
科研团队通过研究证明,DRP1是一种潜在的SAC蛋白,能够被CENP-F招募到着丝粒上,并通过结合APC2调节cyclinB1和securin的降解,进而调控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CENP-F招募DRP1调节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后期转换
这一成果拓展了人们对细胞周期调控的认知,为研究配子染色体异倍性发生机理提供了新路径,也为预防染色体异倍性引起的出生缺陷、提高体外受精效率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金以及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等项目的支持。
通讯作者简介:
梁成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天普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于2010年在内蒙古大学就职。现任职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畜种质创制与生殖调控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自治区首批草原英才、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层次等。曾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乌可力奖、内蒙古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率领团队两度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铜奖。在国际相关学科主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461-5
原文链接:https://kjt.nmg.gov.cn/kjdt/gzdt/kjtgz/202212/t20221230_219575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
- 2025-07-2411.23亿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