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FC—云南联合基金计划助力科技 创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时间:2023-02-04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作者:佚名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把一年生稻变成多年生稻,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一,也是全球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要进展。该项研究结果入选了《Science》2022年度10大科学突破榜单,是该年度中国唯一入选的项目。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在多个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批准号:U0836605、U1302264、U1602266)的连续资助下,经过20多年的探索,从理论发现到实践应用,该团队通过把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与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进行种间杂交,克服了种间远缘杂交难点,研究过程中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的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并且配套发明了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成功创制了多年生稻,培育了系列多年生稻品系,审定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在全球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前创制的多年生稻品种可以连续种植3—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基于“免耕”和“越冬”为核心的多年生稻生产方式,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了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另外,据初步评估,在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不低于13.5℃且越冬期低于4℃持续不超过5天的稻作区,即在南北纬40度之间的无霜稻作区,多年生稻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截至2022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成功转化试验示范,是科技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图1 多年生稻技术路线简介
图2 《Science》2022年度10大科学突破榜单截图
原文链接:http://kjt.yn.gov.cn/html/2023/gongzuodongtai_0128/67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德阳市多措并举加速企业技术“嫁接”
最新信息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