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资讯

清华大学团队首次探测到星系形成演化“内驱力”

时间:2023-05-07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日前,清华大学天文系团队通过全波段数据,直接探测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围气体进入星系的详细过程,证实重元素丰度较高的“循环内流”是驱动星系恒星形成的关键,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及星系演化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5月5日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期刊。

  

  气体进入星系细节,揭开大质量星系恒星形成之谜。

  星系吸积星系外气体形成恒星的详细过程,一直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近期公布的美国未来十年天体物理规划中,特别将“宇宙生态系统”作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一个关键是大质量星系形成演化的机制问题。理论认为,对于大质量星系而言,由于其本身巨大的引力势能,导致物质在塌缩过程中被激波加热,使流入星系的气体具有很高的温度,无法有效冷却,从而不能顺利聚在一起、形成恒星。然而,这一理论与新的观测相悖,因为在非常早期的宇宙中,已发现有的大质量星系内部也正在剧烈地形成恒星。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气体流入星系的详细过程,流入的气体又是如何驱动恒星形成过程也未被揭示。

  

  气体的内流与循环内流和星系形成紧密相关。

  为了揭开这一谜题,来自清华大学的蔡峥教授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凯克”对距今110亿年的一个巨大的气体星云进行观测,并利用先进的成像光谱仪——“宇宙网成像器”,成功探测到星系周围气体的氢元素以及多种重元素辐射,并进一步估计出重元素的大尺度空间分布。这也意味着在宇宙早期,星系周围气体已经富含重元素。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这些富含重元素的电离气体,极为可能是早先被星系中心的活动星系核喷射到星系周围,通过复合辐射、禁戒跃迁辐射等过程冷却下来,在引力和环境角动量共同作用下,重新回流入星系,形成“循环冷气体流”。对观测到的气体动力学建模进一步表明,循环气体流是朝星系流入的,可以促进和维持恒星形成活动。

  本次发现对星系如何与大尺度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提供清晰的图景,表明“循环气体流”是驱动早期宇宙大质量星系形成的重要机制。该发现为理解星系生态系统、星系形成和演化迈出关键的一步。未来,结合更大口径、更大视场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例如清华大学正在筹备的MUST巡天望远镜),将使人类有望揭示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全貌。

  清华大学蔡峥教授为项目牵头人、文章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张世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许丹丹教授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合作单位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加州大学、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犹他大学、广州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亚利桑那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青海大学等。

  (清华大学天文系供图)


原文链接:http://kjt.ah.gov.cn/kjzx/kjyw/1215705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