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感染牛”生活在一起安然无恙,基因编辑小牛表现出抗病毒能力
时间:2023-05-13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美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具有抗性的基因编辑小牛,小牛对病毒的易感性显著降低,并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副作用。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exus》上。
CD46编辑的小牛。
图源:迈克尔·希顿
BVDV是影响全球牛群健康的最重要病毒之一,自1940年代首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其展开研究。这种病毒不会影响人类,但在牛群中具有高度传染性。
BVDV对怀孕的奶牛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可以感染发育中的小牛,导致自然流产和低出生率。一些受感染的小牛存活到出生并终生感染,再将大量病毒传播给其他牛。尽管已有疫苗可用,但控制传播依然是一个难题。
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发现了导致奶牛感染的主要细胞受体(CD46)以及病毒与该受体结合的区域。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修改了病毒结合位点以阻止感染。
参与该项目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肉类动物研究中心科学家表示,新研究的目标是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稍微改变CD46,这样它就不会与病毒结合,但仍会保留其所有正常的功能。
科学家们在细胞培养中看到有希望的结果后,使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了牛皮肤细胞,在CD46受体中交换了6个氨基酸,培育出携带改变基因的胚胎。这些胚胎被移植到代孕奶牛体内,以测试这种方法是否也能减少活体动物的病毒感染。
第一头CD46基因编辑小牛“金格”已于2021年7月19日健康出生。小牛被观察了几个月,然后用病毒进行“攻击”以确定它是否会被感染。它与另一头感染BVDV的小牛一起生活了一个星期,这头小牛出生时就会传播病毒。金格的细胞对BVDV的易感性显著降低,且没有观察到不良健康影响。
总编辑圈点:
BVDV并非罕见病毒,只要养牛业发达的国家它均有流行,病毒性腹泻甚至已成为美国牛场中的主要传染病。如今这项概念验证研究,证明了通过基因魔剪显著降低相关疾病负担完全可行。鉴于BVDV感染也会引发其他细菌性疾病,因此这一成果还能减少养牛业中抗菌素和抗生素的使用,为人们提供更安全健康的乳制品或肉制品。但下一步,科学家们还要继续密切观察小牛金格在生产和抚养后代方面的能力。
原文链接:http://kjt.ah.gov.cn/kjzx/kjyw/1215824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12第三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 2025-08-11民主监督助力长江保护,皖...
- 2025-08-08宿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生...
- 2025-08-0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
- 2025-08-06纵深推进规范执法与精准监...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