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合成的靶向CEACAM5的NIR-II荧光探针能够实现结直肠癌的高特异性识别
时间:2023-07-09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作者:佚名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手术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完全切除肿瘤 (R0) 与更好的总生存期和更低的复发率相关。然而,进展期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不完全切除率,缺乏实时的术中影像技术来辅助外科医生区分恶性和良性组织,R0 切除在许多患者中仍然具有挑战性。近红外二区(near-infrared window II,NIR-II)荧光分子成像是一种崭新的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辨率高、实时安全的特点,在肿瘤手术导航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NIR-II fluorescence imaging-guided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targeting CEACAM5 by a nanobody”的文章,该团队通过合成靶向CEACAM5的NIR-II荧光探针:2D5-IRDye800CW,在细胞、小动物和人体标本层面实现了对结直肠癌的高特异性识别。研究表明,2D5-IRDye800CW具有2.29nM的高亲和力,在荷瘤鼠肿瘤中快速聚集(15 分钟),可以特异性识别原位结直肠癌和腹膜转移癌,能够检测到小于 2 mm 的肿瘤,并且 NIR-II 具有比传统的NIR-I 成像更高的肿瘤背景比(分别为 2.55± 0.38、1.94±0.20)。2D5-IRDye800CW与人体结直肠癌离体组织孵育,通过NIR-II成像可以准确区分 CEACAM5 阳性的人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肠组织。
总之,通过合成靶向CEACAM5的荧光探针联合 NIR-II 荧光成像能够实现结直肠癌的准确识别,可作为改善结直肠癌 R0 切除的辅助手段,具有临床转化潜力。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eBioMedicine》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站的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www.most.gov.cn/gnwkjdt/202306/t20230615_1865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