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研融合打破更多“科研孤岛”
时间:2023-07-30 来源: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
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期以来,这项技术设备掌握于几家国际大公司手中,采购成本极高,间接加重了患者负担,打破垄断势在必行。然而,核磁共振设备涉及磁体、谱仪、梯度线圈、射频放大器等大量高精尖核心部件,只靠一家企业的研发资源力有不逮。着眼于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自身雄厚的研发实力协同攻关,很快形成了100多个发明专利,助推国产核磁共振仪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打开了市场。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创新,都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今天的高端医疗器械,是一个融合了化工材料、计算机、电子芯片和精密制造等数十个学科的领域。美国、德国、日本等进入工业化更早,整体产业链能力更强,在产品技术研发和企业发展维度等方面都占据了先机。因此几乎是从行业诞生之初,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就和“自主创新”这个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破解头部企业高技术壁垒的唯一手段,就是通过潜心研发实现强大的产品力。对此,国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出台了研发、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国货”,帮助国产医械“牵手”实验室、医院等第一线使用场景,快速获得反馈并不断迭代,成功在内镜,高端放射设备等细分赛道上打破垄断、远销海外,培育出了一批国产龙头公司。
实践证明,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学院派”与“实践派”高效合作,不论对行业发展还是产业革新都是一种双赢。但长期以来,企业认为科研院所不了解市场需求,科研院所不信任企业所做的科研创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导致不少先进技术只能躺在论文里,产生了科研上的“孤岛现象”。连岛成线、聚线成片,尤须加快破除产研全链条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从鼓励民营企业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到各大高校人才评价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从召开“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到一些地方用市场化投资“滴灌”专精特新企业……事实说明,打通产学研壁垒,盘活人才队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论文—产品”的顺畅转化就有了更多推动力。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都快被我国摘秃了”,这条网络段子,表达出网友对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一日千里的赞许。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有许多与世界先进存在差距的创新领域。加速完善产学研配套政策,深入挖掘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创新潜力,建设创新强国也就有了坚实依托。(文鲍南)
原文链接:http://sti.xizang.gov.cn/xwzx/gnkjdt/202307/t20230726_3676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数字时代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重点
下一篇: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配套工程完工
最新信息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