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拓宽“两山”转化路,打造“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新风貌
时间:2023-08-06 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作为总书记深情点赞的“好地方”,开化始终牢记总书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殷殷嘱托,践行“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的谆谆教诲,持续迭代升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做深做实。
一是在“劣势”与“优势”中找转换,蝶化特色共富产业。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现实环境制约,开化长期面临着传统农业难以规模化的困境,科技特派员因地制宜,成功将劣势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山区县共同富裕的一抹亮色。在开化最偏远的大溪边乡上安村,卢华兵、吕学高2位科技特派员接力,通过产业技术指导,在贫瘠的梯田上,实现了全省最高的高粱单产。推动红高粱酒酿造、“梁花组合”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并由一村带动全乡,种出了5400亩的全省最大面积高粱生产核心区;一乡辐射全县,形成了12000余亩的“红高粱共富联盟”。带动周边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在家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作为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清水鱼,面对发展中存在的提质增效难、病虫害防治难等技术性问题,3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团队协作,共同突破技术难题。通过建立“鱼菜共生”等新型养殖模式,使每平米水面经济效益从50元/年提升到100元/年,为开化清水鱼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在“生态”和“钱袋”中找平衡,推动两山价值转换。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钱江源”公共品牌建设,科技特派员各展所能,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助力派驻乡镇的主体发展了有机茶、中药材、生态水稻、古法山茶油、羊肚菌等一系列适销对路的生态产品,使“钱江源”公共品牌发展为涵盖54种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的“农业金名片”。在农业“减碳增效”领域,特派员何圣米通过指导发展大棚芦笋产业,帮助企业成为全省单一主体经营最大的大棚芦笋生产基地。成功扭亏为盈后,针对芦笋秸秆处置难问题,组织实施了“大棚芦笋—羊高效种养循环模式示范”项目,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内循环,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双效农业模式。
三是在“困境”与“自信”中找通道,促进文旅融合崛起。从乡村旅游点亮全域旅游,科技特派员立足国家公园生态本底,深入挖掘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创新要素,拉高全域旅游发展标准,谋好全域旅游发展文章,真正地让开化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卖出好价钱。参与打造全国首个县级文旅IP,创建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44个省3A级景区村,实现了253个省A级景区村全覆盖;为破解开化纸造纸核心原料荛花属植物繁育难问题,科技特派员高培军迎难而上、潜心研究,先后突破组培玻璃化、褐化现象严重,生根困难等难题。与开化合作的“荛花良种选育与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获省26县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支持。将为开化纸复兴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原料基础。
(来源:开化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原文链接:http://kjt.zj.gov.cn/art/2023/8/2/art_1228971343_590090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象山全人工养殖小黄鱼成活率提高约5%
下一篇: 常山: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 工作会议召开
最新信息
- 2025-08-15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
- 2025-08-14佳木斯市市长王铁:紧盯重...
- 2025-08-13张兴赢会见广西电网有限公...
- 2025-08-12第三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 2025-08-11民主监督助力长江保护,皖...
- 2025-08-08宿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生...
- 2025-08-07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
- 2025-08-06纵深推进规范执法与精准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