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首次系统阐述中国近海物理-化学-生物协同演变规律
时间:2023-08-06 来源: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新华社青岛7月27日电(记者王凯)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该所联合我国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和气候领域的十余位科学工作者,以“气候变暖下的中国近海”为题,在《自然》旗下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发表了综述文章,在国际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下我国近海物理-化学-生物协同演变规律。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受气候变化影响,该海域正在发生着多重变化。该综述文章在国际上首次从跨学科角度整合了近年来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科学认识,集成分析了最新的观测数据,系统阐述了我国近海过去几十年的演变规律,揭示了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在我国近海长期演变中的协同作用。
文章指出,1950年以来我国近海表面温度平均每十年上升0.10-0.14摄氏度,至上世纪80年代起明显加速。其中,东海增暖最快,冬季升温显著快于夏季。增暖趋势还引发了日益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造成了渔业和养殖业的损失。伴随着物理和化学背景的改变,我国近海的浮游、底栖、鱼类生物群落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以“小型化”和暖水物种北扩为代表性特征。许多海域在上世纪后半叶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本世纪以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努力下,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及其影响有明显缓解。
为了更准确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的演变趋势,更好地发挥中国近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文章呼吁进一步加强我国近海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关注近岸和次表层增暖、陆架环流和海气通量变化、多因子联合作用机制、生物多样性变化预测等研究热点,并倡导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ti.xizang.gov.cn/xwzx/gnkjdt/202307/t20230731_36826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