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抑郁行为发生新机制
时间:2023-08-27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作者:佚名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部分病人疗效不佳且易复发,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抑郁症的客观诊断和临床治疗的进展。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是15~33岁,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既往研究显示,社会应激(Social Stress)可能是导致女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既往基于低等级抑郁猴模型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调控前额皮质(PFC)甘油磷脂代谢可介导抑郁行为发生。近期,该团队为了深入探索其细胞生物学机制,使用单细胞核酸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对雌性低等级抑郁猴、低等级非抑郁猴和高等级猴的背侧前额叶皮层(dlPFC区)单细胞转录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胶质细胞是低等级抑郁猴中改变的关键细胞群,将其命名为“抑郁相关小胶质细胞”(PIMID)。该团队在前额叶皮层经典解剖学分层上,还构建了基因的分子分层(ST1-4),发现两者高度契合,进而揭示了不同的空间分子分层调控不同抑郁行为,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减少主要受ST2-4调控”、“消极情绪的增加主要受ST1调控”。该研究实现了“复杂动物行为表型-细胞类型-空间转录分层”之间的有效整合,独特的分析方式可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7月13日以“Integrating spatial and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 data elucidates microglial-specific responses in female cynomolgus macaques with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为题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内容不代表站观点和立场。
原文链接:https://www.most.gov.cn/gnwkjdt/202308/t20230822_1875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