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报:大棚里的“科技范儿”
时间:2023-08-27 来源: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2023年8月23日《陕西农村报》第01版
记者 赖雅芬
“传统的种植方式辛苦不说,效率还慢。往年,我们四五个人管一座棚都忙不过来。尤其是活儿多的时候,这些棚几十个人都不够。自从用了这些智能化设备,不仅干活质量高、速度快,还节省了人力,真是太方便了。”8月21日,勉县周家山镇春光村的蔬菜产业园里,看着正在加紧作业的智能化设备,村党支部书记武彦明由衷地高兴。
按下启动键,旋耕机按照预设路线,在大棚里精准、快速地旋耕土地。除了几位工作人员实时监测生产线上的运行情况外,每座大棚里只有操作员一个人在忙活。这要放在以前,武彦明想都不敢想。
“我们园区有59座蔬菜大棚,全都用上了‘高科技’,不仅让种植及收割时间大幅度缩短,一年还可以实现12季轮作。”武彦明称,整个生产过程杜绝化肥、农药的使用,产品绿色有机,产量高、品质好,真正实现了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蜕变。
漫步在春光村的蔬菜产业园,智慧大棚里的“黑科技”还真不少。可以实时监测棚内蔬菜长势情况的吊顶式摄像头,方便技术人员采集光、温、水、肥、风等数据进行日常管理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改造为微喷升降式、利用手机就可以控制浇水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多种智能化设备、自动化控制装置“镶嵌”在大棚中,让农业生产彰显着十足的“科技范儿”。
“我们的产业园以研发智能化蔬菜种植设备及创新种植模式为主,以最终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的蔬菜工厂为发展目标。”武彦明告诉记者,种植机械均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单独的行走单元,可分别挂载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以及转运车。行走单元接入GPS信号,在园区预设路线行走,也可以远程遥控操作,达到自动化作业。
近年来,周家山镇始终坚持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导向,规划建设了总占地100余亩的春光村蔬菜大棚产业园区。同时,该项目利用“企业用工+土地流转”的模式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周围农户85户200余人就业,每人月均增收3000余元,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此外,春光村采取资产租赁收益分红模式,每年可获得6万元收入,村集体经济得到持续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智慧农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鼓励、扶持当地群众发展新的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标杆。”周家山镇相关负责人说。
原文链接:https://kjt.shaanxi.gov.cn/kjzx/mtjj/3125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