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野生食用菌鸡㙡鲜味肽呈味机制进一步阐明

时间:2023-10-22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作者:佚名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在著名野生食用菌——鸡㙡菌鲜味肽及其呈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增鲜和降盐调味产品的开发,并为野生食用菌的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上。

  

  昆明市场上售卖的用于制作“油鸡㙡”的鸡㙡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

  鸡㙡菌又名鸡㙡、伞把菇、鸡㙡花等,是真菌界中蚁巢伞属所有物种的统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因其营养丰富,子实体菌肉肥厚,质细丝白酷似鸡肉,味道鲜美似鸡汤,被著名作家汪曾祺称为“植物鸡”,是我国四大名菌之一。

  此前的研究表明,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高是鸡㙡菌味道鲜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诸如鲜味肽等重要呈味物质的研究未见报道。近期,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组以国内市场上常见的球根鸡㙡、间型鸡㙡作为研究材料,针对鸡㙡菌中鲜味肽等重要呈味物质开展了系统研究。

  研究人员从分子量小于1.5道尔顿的组分中鉴定出10条鲜味多肽,通过感官评价结合电子舌对其呈味特性进行分析,然后添加鸡汤进行电子舌检测。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的多肽均可与相关鲜味受体对接,其中两种多肽具有明显的鲜味增强效果,并呈现一定的咸味。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还找到位于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结合的多个关键位点,它们可能在呈味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项成果为食用菌鲜味物质基础和呈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http://kjt.yn.gov.cn/html/2023/meitijujiao_1013/80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