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管理

这个“全国第一”,广东连拿7年

时间:2023-12-02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11月25日,一场“年度大考”放榜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第一名,还是广东。

  这是广东连续第7年占据榜首位置。依据报告建立的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超过35分即属于创新领先地区,广东拿到58.86分,用报告的话说:创新能力领先优势明显。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新形势下,广东正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主创新能力强,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能。

  因此,拿下这个“全国第一”,对广东来说十分关键!

  

  图片

  

  

  构建环环相扣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从昔日靠“三来一补”起家,到如今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么可以说,广东创新发展的“格局”打开了。

  在广东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是一个关键词。这一模式发源于深圳创新发展的实践,后来被推广至全省。它包括“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大要素,环环相扣,互相加持。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构建,让广东科技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特定环节,而是覆盖了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

  以“基础研究”为例,作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第一环,它是打开整个创新链条的“密码”。但毋庸讳言,在这方面,广东曾长期落后。

  国际科技竞争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倒逼广东加快转型,为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广东想了很多办法:

  打造科技创新的“王牌军”。就在不久前,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参与的6G无线测试刷新了业界纪录。鹏城实验室的一系列相关研究,为我国突破6G技术、抢占6G标准化先机奠定基础。

  

  图片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是广东的两大“国之重器”,也是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目前,广东构建起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建设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

  在财政及政策措施上予以充分保障。广东提出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在专家看来,这样大手笔的投入难能可贵,显示了广东的决心。

  同时,广东还开展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广东科学研究落后的局面被逐渐扭转,“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从2017年至2022年,广东牵头或参与的7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今年,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发现全新高温超导体,实现国际物理学界近40年来的新突破。

  这种进步,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指标体系中也有所体现:在报告设置的5个一级指标中,“知识创造”代表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切相关。广东“知识创造”指标已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北京。

  

  领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挑大梁”

  正如北京的“知识创造”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长板”是企业,“企业创新”指标已至少连续7年领跑全国。

  目前,广东拥有超6.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约7.6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足、能力强,搅动着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池活水。

  今年8月底,华为新款手机Mate60 Pro“未发先售”,在全球引发了关注。卫星通信、5G网速、麒麟9000s芯片……网友热议背后的技术突破,还有人将它称为“争气机”。

  在以手机为主导的通信产业链上,广东企业努力将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除华为这样的“龙头”外,链条上的各类企业也不断发力。

  在江门台山,一家企业成功研发出超微细扁线的生产线。超微细扁线只有头发丝1/6粗细,是应用于5G通信技术产品的原材料,可以称作核心零部件的“毛细血管”。有了这条生产线,我国通信产业便掌握了更大的自主权。

  让科技领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挑大梁”,在带动产业链跃迁上“唱主角”,是广东一贯的理念,这是因为,在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上,企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图片

  

  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承担起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今年1月,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210kW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顺利通过验收。

  三环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邱基华说,这一项目成功创新了我国首台套百千瓦级陶瓷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示范应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在广东已实施的10批次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的占比超过53%,企业参与的超过90%,有效解决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6648家、占总数的87.6%。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广东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争先恐后:

  华为每年大约投入30亿至50亿美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大疆创新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超过数百亿元,研发人员总数约占25%;美的聚力攻关核心技术,创始人何享健还以个人名义出资30亿元,成立支持开展前沿研究的科学基金。

  在观察人士看来,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广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最强大脑”纷纷选择大湾区

  近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广东迎来“大丰收”。

  新当选院士中,既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首席专家马骏这般从本土逐步成长起来的“大牛”,也有像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这样,被广东科创土壤吸引,前来牵头建设科研机构、“开宗立派”的知名学者。

  人才支撑是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最后一环,也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环。它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并为各个环节提供智力支持。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广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强。

  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目前,广东有高层次人才88万人、研发人员超130万人,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青年拔尖人才,人才梯队逐渐成形。

  为什么选择广东?为什么留在广东?这是高层次人才在做出选择时,思考最多的两个问题。

  在颜宁“官宣”回国的演讲中,谈及为何选择深圳,她说:“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

  

  图片

  

  11月1日,第九届女科学家论坛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办,颜宁主持论坛。

  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大师埃菲·杰曼诺夫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学研究中心、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雄心吸引他慕名而来。

  在来广州之前,韩恩厚的成果已在核电、飞机、航天等重要领域落地应用。为何要“二次创业”?他说,广东工业发达,对防腐蚀技术的需求旺盛,贴近企业研发前沿技术空间广阔。

  这两个“人才之问”,也是广东千方百计要回答好的问题。

  这些年,为了从全球“抢”人才,广东花了大力气,不仅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在制度上提供保障,而且持续优化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例如逐步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改革试点等。

  广东还支持发布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入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外国专家来华邀请函、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人才“优粤卡”等政策制度,让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施展拳脚。

  当前,持证在粤工作的外国人才超4.4万人,其中高端外国人才超1.1万人,汇聚了一大批全球“最强大脑”。

  规模庞大的人才团队,是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持续领跑的基础和支撑。

  完成了这场“年度大考”,未来,广东将继续发挥区域创新“领头羊”作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2905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