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报】合肥3位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奖”分别为聚变能、量子、遥感领域科研“大咖”
时间:2023-12-30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近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安徽有3人上榜,皆来自合肥。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万宝年院士,获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刘诚教授、陆朝阳教授获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扎根磁约束聚变40余年 他让“人造太阳”“发光发亮”
说起磁约束聚变,大家或许会感到陌生,不过说到研究磁约束聚变的一大重要装置——“人造太阳”EAST实验装置,许多人应该都很熟悉。此次2023年度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万宝年院士正是该院磁约束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的首席科学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万宝年便一直从事磁约束聚变研究。在主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期间,他带领实验团队聚焦聚变堆稳态运行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长时间尺度、稳态聚变等离子体的物理和工程实验研究,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这一系列科研工作推动着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屡创世界纪录,也使得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走在国际前列。万宝年曾表示,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抓住基础研究这个科技创新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引领和带动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科技引领发展。而基础创新则要勇于探索和闯入未知领域的“无人区”,要为科研人员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无后顾之忧地大胆探索。
两名中国科大教授获奖 分别为量子、遥感领域科研“大咖”
另两位获奖者,陆朝阳教授、刘诚教授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们获得了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陆朝阳是一名“80后”,他是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此前,他已在包括《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引用26000余次。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重要成员,陆朝阳长期致力于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和可扩展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参与研制“九章”系列光学量子计算原型机,相关成果使得我国首次成功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2022年,他和团队首次完成量子力学实数检验系列实验,这一成果也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今年10月,中国科大宣布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陆朝阳透露,科研团队当前正在开展“九章四号”的相关研制工作。“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对比,就像激光和灯泡。”陆朝阳表示,量子计算机可以为化学、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家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平台,将更高效地解决更多科学问题,包括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希望推动量子计算机在一些有重要的科学或经济价值的相关问题上,产生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诚长期致力于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天空地一体化超光谱遥感技术,研发了首个国产紫外可见超光谱卫星遥感反演技术,实现了国产卫星污染气体精准遥感从无到有的突破。他与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超光谱卫星遥感结果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作为官方标准产品,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等政府部门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广应用,实现了国家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用国产卫星遥感来支撑。(记者 刘畅司晨)
原文链接:http://kjt.ah.gov.cn/kjzx/mtjj/1220828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