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兵”高校淘宝
时间:2024-02-05 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这批芯片,每年可以为相关企业节省2000万元成本。”1月23日,看着首批集成了45万颗移动通信射频滤波器芯片的晶圆成功下线,浙江大学教授董树荣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这些晶圆将运往广东的手机厂商,他创办的杭州树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此跑上了卫星通信新赛道。
从杭州西湖区在高校“淘”到这项技术,到1月23日首批产品正式下线,仅用了4个月时间。这是西湖区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刚刚出炉的生动案例。
“要打通转化的关键堵点,首先要在‘种子’阶段研判其未来价值。”西湖区科技局副局长潘力强说,为此,西湖区专门从高校院所、风投机构、孵化空间等单位,挖掘懂科研、懂验证、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组建“科技工兵”队伍,精准对接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到一年,这支100人的队伍就已累计推介科技成果190余项。
西湖区集聚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18所高校,海洋二所等28家研究院所,“两院”院士59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17年全省第一。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如何从书架走进货架?近日,西湖区开年第一会“定策”:要进一步以初见成效的“三步法”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破题的第一步,在于架通实验室与市场需求的桥梁。移动通信射频滤波器芯片项目,就是在高校实验室中被“科技工兵”一眼相中的。
“科技成果并非越高精尖就越有市场,”项目负责人董树荣很感慨,“市场认可什么样的技术,最需要什么样适配的性能,这是科研人员无法直接感知的,‘科技工兵’帮我们补上了这块短板。”
先“淘宝”后“验证”,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第二步”。为了第一时间验证技术成果的可行性,西湖区建立了全域市场化评价体系,配备5个概念验证中心,细分赛道“把脉问诊”。
比如去年9月,西湖区联合浙大控股集团建立西湖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半年来已筛选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项目40余项,其中能丰光电、树芯电子、腾未科技等三项已进入产业验证环节。“过去高校教授缺乏这些平台,在产业验证、融资对接环节往往会走弯路,转化周期会拉得很长。”浙江大学教授李昌治说。
冲线的最后一步,重在赋能落地,让科研成果“孵化在身边”。西湖区在高校旁布局66个孵化空间,整合资金、市场等资源,助力819个高校经济项目就地孵化。西湖大学原创新药艾普司韦进入产业化阶段后,急需拓展空间。西湖区为其“速配”了一路之隔的西湖大学科技园,协调出27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解了燃眉之急。紧接着,西湖科创投、普华资本等为其匹配数千万元资金用于产业化。短短一年间,就为该药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
挖掘、验证、赋能落地,“三步法”打通“最初一公里”的效果初显。2023年,西湖区实现技术交易额376亿元、居全省第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科技进步创新指数均居全省前三,蝉联省“科技创新鼎”。
西湖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西湖区将以环大学创新圈为载体,全面实践六大成果转化体系,确保有潜力转化的科技成果能更快地走完“最初一公里”。
(来源:浙江日报)
原文链接:http://kjt.zj.gov.cn/art/2024/2/1/art_1228971345_5901059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赞!7人入选
下一篇: 铜陵市深化科产融合构筑科技创新高地
最新信息
- 2025-08-06纵深推进规范执法与精准监...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