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打造鄂东科创高地 建设全国百强高新区
时间:2024-02-24 来源:湖北省科学技术厅门 作者:佚名
近年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始终锚定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聚势引领、添力赋能。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1.5%。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国家高新区排名中,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前进14位,是全省进位最多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一、夯基础、建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创新高地。抢抓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机遇,推进产业同链、科技同兴,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融入武汉都市圈、推进协同创新的“桥头堡”。一是推进产业同链。大力实施长城汽车拓园工程、电子信息产业园满园工程。2023年,先后引进大美科技、卓玉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重点高新项目40余个。形成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生命大健康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二是推进平台同建。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2023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5家、累计达到40家,其中国家级1家;新增市级研发平台7家、累计达到73家。深耕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新成立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科创未来孵化器,截至目前,园区国家级“双创”平台达3家,全年累计孵化企业74家。推进科创飞地建设,在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建立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积极链接武汉丰富科创资源,目前已签约入驻优质科技型企业6家。三是推进科技同兴。组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高校专家企业行”活动7次,园区70余家企业与武汉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23年,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既定目标,高质量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湖北黄石赛区)决赛、“校企合作发展论坛”“智汇大冶湖”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活动,吸引全省各地近百家企业参加比赛,成功引进了一批优质科技企业落户园区孵化培育。
二、育主体、促转化,着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始终把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完善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体系。2023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8家、高企突破200家,累计达20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8家,同比增长28.5%;新增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8家,累计达18家;融通高科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成为武汉市之外全省首个“独角兽”企业。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实施新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优化行动,2023年,开展科学技术合作项目145项,园区企业迪峰换热器、东贝铸造和融通高科分别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迪峰公司获得湖北长江质量奖正奖、是本届黄石唯一获奖企业。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标准建设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功举办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专场和“轻骑兵”专家回访等活动。2023年,组织专家教授遴选出重点需求42项,为园区金诺矿山、登峰高强螺栓等25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个,全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4.65亿元。
三、优服务、强支撑,持续营造创新生态高地。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系统谋划和部署,持续完善创新体系,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科技创新“头号任务”,高质量举办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五周年暨首届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先后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的行动方案》《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争先进位工作实施方案》《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明晰了发展思路和方向。二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更新出台《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政策扶持实施办法(修订)》。评选出高新区“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十优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发放科技奖补资金504.5万元。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撑,设立清能、智能、动能等6支产业投资基金。全面启动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搭建科创企业数据服务平台,加快金融赋能科技企业发展。首批试点企业华晨铝业、信美智能成功获银行授信3000万元。
下一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将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围绕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形成,重大制度创新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全面提升高新区发展位势,打造鄂东科创高地、先进制造标杆、绿色低碳园区,实现百强再进位。
原文链接:https://kjt.hubei.gov.cn/kjdt/gxhyylm/yqdt/202402/t20240220_508892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孝感计划每年拿出六千万引育人才
最新信息
- 2025-08-06纵深推进规范执法与精准监...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