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河流为何会“生锈”
时间:2024-03-02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 科普时报记者 付丽丽
地球上一条变为橙红色的河流,即使在国际空间站也肉眼可见。(美国航天局供图)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三分之一面积位于北极圈内,雪山、苔原、针叶林和清澈的蓝色河流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然而,如今人们发现这里的部分河流变成了奇怪的橙色,仿佛被倒满了橙汁。这是怎么回事?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高耸的山脉和冰冷的蓝色湖泊之间,包括北美第三长河育空河在内的一万多条河流交织成一张巨网,将冰川融水输送到阿拉斯加海岸。这里盛产各类品质优良的鲑鱼,它们不仅是当地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来源。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的许多河流变得越来越“浑浊”,清澈见底的蓝色河水竟变成了土黄色或橙色,仿佛“生锈”一般。
“导致这种变化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赵传峰说。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热量的新纪录被频频打破。最为严峻的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全球变暖在南北两极会被放大,尤其是北极,那里的变暖速度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更快,至少是全球平均变暖速度的两倍。自2006年以来,位于阿拉斯加的科伯克河谷国家公园气温升高了2.4℃,到2100年可能还会升温10.2℃。
赵传峰解释道,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会导致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之前被“锁”在冻土中的铁元素。当河流经过含有铁质的土地时,铁质与空气和水发生反应,形成我们俗称的铁锈。正是这些铁锈让河水看起来变成了橙色。
此外也有观点说,这种橙色的来源不仅是铁,还有微生物。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冻土解冻过程中,一些潜藏在冻土中的微生物得以被释放和复活,然后吸收了土壤中的铁元素。不管怎样,河流的“生锈”现象都与铁元素有关,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
这些“生锈”的河流改变的不仅是外观,橙色河水中的铁含量更高、酸性更强、溶解氧更少,这可能意味着一些鱼类的栖息地环境将面临严重恶化的风险。例如,作为一种对环境较为敏感的物种,水质的变化可能导致当地鲑鱼的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幸存的鱼群体内也可能沉积重金属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此外,地表水的变化甚至会“烧灼”河流附近的苔原,从而影响周边生物区的宜居性。
目前,一些对当地居民来说十分重要的河流,如科伯克河和乌利克河等,已经开始出现“生锈”现象,或将直接影响到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生活,致使他们的饮用水、食物和收入来源受到威胁。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xbl56/300044/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有多难
下一篇: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最新信息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