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南粤大地引发热烈反响: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时间:2024-03-09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总书记金句】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大代表委员、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倍添信心、倍增动力。他们纷纷表示,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
【反响】
全国人大代表罗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更多“有色元素”
“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丰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感。”在全国人大代表、广晟控股集团办公室高级主管罗振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关键。
罗振扎根有色金属行业多年。作为一名来自制造业领域的代表,他认为,广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诸多优势。例如,广东创新能力强,创新要素高度聚集;市场主体多,有着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创新人才多,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传统制造业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如何作为?罗振结合自身工作领域谈到,如今,有色金属行业对各行业发展的支撑度越来越大,光伏、储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能够看到有色金属行业的身影。下一步,有色金属等传统制造业要进一步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抓紧利用新技术,将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同时产业升级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更多“有色元素”。
全国人大代表何建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建锋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倍增干劲。
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何建锋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先立后破,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还未确立之前,不能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避免新旧动能转换出现空档期。
在他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长期主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当前,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都在加速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作为一名来自国有企业的代表,他建议国有企业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避免一哄而上、内卷式竞争。同时,必须保持耐心,积极布局实施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长足耐心支持更多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未来产业。
此外,何建锋建议以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揽子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并加强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袁玉宇: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这令我倍感振奋,也更加提振了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在听完袁玉宇关于推进产业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发言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些年来我真切体会到,我国愈发视人才为珍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创业奋斗的信心。”袁玉宇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多次就人才发展、人才评价、创新体制机制等提出建议,均得到反馈与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袁玉宇说,结合代表调研所得和对人才工作的思考,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现有人才评价及工作机制改革,加紧推进现有人才政策落地,以更好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积极作用。袁玉宇还提出建立产业专家智库,更好地发挥产业人才创新资源,解决科技领域的瓶颈,使创新成果直面市场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崔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它能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给各个产业赋能。”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深耕教育、科研领域多年,他表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崔岩认为,高校应该着力做好各个层次人才梯队培养。研究生应更多地参与课题研究、核心研发、核心产业落地工作;本科生应更注重人工智能方向与产业的结合;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接受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性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钟铮:要从根本上增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对总书记强调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感受尤为深刻。
在钟铮看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推动生产力质变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当且必须把握住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加大研发、数字化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数实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这次参会,我感受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钟铮表示,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核心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改进,从根本上增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钟铮提到,美的将持续关注智能制造的转型推动,每年投入近30亿元用于数字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目标和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对于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很有感触。
李东生表示,新的一年里,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一系列新产业、新发展模式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经济将不断释放韧性,踏实向前。
“新质生产力将更清晰明确地指导科技创新实践,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李东生直言,未来TCL将聚焦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李东生进一步表示,科技创新既是企业的时代使命,也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根本路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再次体会到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深情呵护,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总书记指出,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近年来,国家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密集出台,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翟美卿强调,这次总书记的讲话再次给民营经济助力,也再度给民企添了一把信心“柴”。
如何让民营企业走好发展路?翟美卿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家的“定心丸”。她建议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尽快把对民营企业的鼓励政策制度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民营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权益。
“接下来,我将认真学习领悟,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翟美卿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春华:以“新服务”支撑“新制造”,助力优链强链补链
全国政协委员、朗华集团董事长张春华对“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这一点感触深刻。“这极大地鼓舞了企业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浪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力高端制造业优链、强链、补链、稳链、扩链。”他说。
张春华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和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已成为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战略制高点。
在张春华看来,广东深圳在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方面创新成果显著,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优势,而“新制造”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新服务”的强力支撑。张春华建议,下一步,应持续强化政策导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全球化全产业链服务新兴产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加快“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孙志强:加大创新力度,持续深耕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赛道
“持续的创新力是企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全国政协委员、瑞松科技董事长孙志强表示,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实现在不同细分行业领域的攻坚突破。
身处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前沿赛道,孙志强更能深刻体会到创新对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在了人们的医疗、教育、家庭等环节,我也将持续关注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高端制造业中。”
据孙志强介绍,接下来,他将带领着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系统技术在不同制造场景中示范应用,探索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叠加效应,将智能制造与技术创新、应用服务进行融合,积极抢抓先进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从而获得突破创新、领先发展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唐冬生:广东要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布局
“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佛山市政协副主席唐冬生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来进行产业布局。分类指导,则是面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类指导。”
多年来,唐冬生一直关注新型工业化以及数字化转型等相关议题。今年,在他带上会的提案中,有两份提案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唐冬生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许多“抓手”,一方面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从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谈到广东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唐冬生表示,当前广东有不错的科技创新体制——企业“出题”,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同“攻关”,最后将“攻关”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他还提到,广东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对外开放的优势,一些大型企业可以考虑在全球布局科创“飞地”,在创新资源与人才比较聚集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研究中心。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未来产业的发展方面,要注意谋篇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蔡明威: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啤酒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蔡明威说,澳门啤酒拥有近30年历史,工厂目前设置在珠海高新区,手工精酿啤酒的年产能约30万吨。“去年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和发展环境,国家就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展望未来,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蔡明威看来,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城市之间又有不同的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这些都是很好的基础,可以增加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机会,通过协作联动,更好凸显单一经济区域的特性和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王理宗:打造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实现企业间有序竞争
“总书记指出,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受访时表示,这强调了公平竞争的重要性,要打造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以法律为准绳,在相同的法律背景下,以公平公正为基础,实现企业间有序竞争。
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王理宗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多次主持“两江对话”,即珠江与长江之间企业家的对话,“广东当前与江苏、浙江之间,虽然彼此间有许多市场的渗透,但在产业链、供应链及技术链方面的链接不多。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发挥广东企业的龙头作用,与长三角的研究资源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两个区域的合作,产生的不仅是加速效应,更有可能是乘速效应。”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心情非常激动!”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质生产力特质是创新。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企业创新活跃成为广东经济的特色长板。
“新的一年,省科技厅将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发挥应用场景多、产业配套强、成果转化快的优势,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龚国平表示,要夯实产业发展源头根基。聚焦产品研发“根技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壮大产业发展动力引擎,在芯片、软件、工业装备、新型储能、海洋科技等领域实施一批旗舰项目,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广东还要为产业发展搭台赋能,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助力“硬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发挥企业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做好为市场主体服务,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任务,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如鱼得水”的最佳创新创业环境。
【数说广东实践】
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46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2023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占全国1/6),连续8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7.6万家,连续3年增速超2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500家。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比超过1/3。
人才发展:技能人才达1979万人
广东着力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培养集聚各类创新人才,“东南西北中,创新创业来广东”已成为共识,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广东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35万人(约占全国1/7),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职在粤“两院”院士超150人,2023年新增13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7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4万人;全省高等学校毕业生超63万人,在校生约270万人;全省在站博士后超1.3万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在技能人才方面,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72万人;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万人;研发人员135万人,约占全国1/7,连续7年全国第一。
民营经济:广东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在广东这片沃土蓬勃发展。2023年广东经济总量率先突破13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贡献巨大。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民营企业数量为724.8万户,个体工商户1019.9万户,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主体占全省经营主体96%以上,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全国第一。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可谓广东经济的金字招牌,已成为全省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19家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A股上市公司总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
日前,在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上,广大民营企业表达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的信心决心,接下来粤民企将聚焦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此,广东民营企业商会等15家省工商联商会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等15家省科协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营商环境:推进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
根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广东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广州、深圳被纳入全国首批六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大湾区市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有序。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人才签注等政策落地实施。3200多名港澳的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注册的执业资格。粤港澳三地共同发布食品、中医药、交通、物流等领域110项湾区标准,以及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服务业领域15项“湾区认证”项目。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数字政府”改革来牵引政务服务提升,依托“粤商通”“粤省心”等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免申即享”。广东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全国领先,比如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网上办”的比例已经达到96.21%,“一次办”比例达到99.86%。
法治环境更加健全完善。出台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涉外涉港澳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多措并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正式启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一大批超过100亿美元的外资项目顺利推进。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38695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广东自贸试验区9年来硕果累累
下一篇: 读懂“湾区之约” 看见广阔未来
最新信息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