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发展

德州市科技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时间:2024-03-23 来源: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德州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仅2023年,全市新增78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3项,合作共建创新平台36个。一批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德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推进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协同创新的源头是产业协作。德州市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聚焦全市12条标志性产业链,出台了《德州市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融合。同时,积极培育创新主体,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武城科瑞特空调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合作,以催化燃烧技术在涂装固化行业的应用为题联合攻关;平原纺兴纤维有限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研发新型纺织复合材料,提升新产品性能……伴随京津冀科研合作“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德州市已形成“以产业促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成果促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大格局。借力高端科技成果,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

  二、全方位开放合作,精准对接促快速转化。

  为主动对接北京人才资源,德州市积极探索“飞地”引才新模式,在海淀区挂牌成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精准对接—评审入驻—飞地孵化—德州落地”全流程闭环体系,“零距离”链接首都科创资源。中心运营以来,已吸引北京大学“超分辨显微镜”等34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200余名高层次人才。

  邻凤筑巢、异地聚才。2021年9月,德州市出台《“人才飞地”认定管理实施细则》,鼓励各级政府、园区等对接发达地区科研机构,引导企业跨区域布局建设“科创飞地”,打造“异地研发、德州转化”协同创新体系。去年11月,德州市科技局对27家申报单位进行审定,评选出10家企业“人才飞地”。另外,德州市积极推动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目前,中关村e谷和德州智途网联两家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京津冀共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离不开广阔的对接平台。德州市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联系。近年来,通过举办“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大会”“山东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对接会”,加快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京津冀鲁936家高校院所的3200余位专家教授来我市对接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700余项。

  去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与德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在产业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等11个方面深化合作;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与德州天衢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促进金融、商务、科技等领域资源共享。

  三、厚植创新沃土,打造“无框”政策体系。

  在位于天衢新区的有研艾斯生产车间,单晶硅棒在被切割成一毫米厚的硅片后,经过倒角、研磨、清洗检测等四五十道复杂工序,进入仓库准备出厂。从2013年引进威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在10余年的时间里,天衢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多点开花的华丽蝶变。尤其是2018年与有研集团正式牵手以来,他们已在德州市先后投资97亿元建设七大“有研系”项目,并带来40余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部分服务企业。

  投资持续加码,服务必须也要加码跟上。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工作主线,德州市积极探索“1库+2平台+3主体”的德州路径: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采取“备案制+后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进行产业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技术转移服务2个平台,布局16家市级中试基地,备案1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鼓励中试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中试服务;链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输出方、输入方、中介方3个主体,鼓励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用政策聚集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德州市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惠企政策,打造“无框”政策体系。针对不少人才从北京来德州全职工作,受社保缴纳地、个人档案等限制,无法享受当地补贴政策等问题,出台了《人才政策“破格权”实施细则》,对重点科研类平台和近3年从市外招引的重大“双招双引”项目,可不受平台性质限制,同等享受市级和所在县市区人才政策,让人才更有归属感,把德州当成第二故乡。

  不仅如此,德州市支持银行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为17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9.34亿元,同比增长108.1%。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我们将继续夯实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载体、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健全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德州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


原文链接:http://kjt.shandong.gov.cn/art/2024/3/21/art_13363_103129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