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木本竹类独特性状演化之谜
时间:2024-04-04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记者甘晓)“竹子开花,立马搬家”——有传言称,竹子开花后死亡,预示着将有坏事发生。但从科学角度看,传言不攻自破。
竹子分木本竹类和草本竹类,只有木本竹类开花后死亡。木本竹类茎秆高大,木质化程度高,生长几十甚至上百年,最长可达120年,之后才开花死亡。相比之下,草本竹类一般仅几十厘米高,木质化程度低,每年开花结实。
木本竹类独特性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德铢团队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木本竹类二倍体祖先之间的古杂交事件中存在“亚基因组的优势转移”,导致了木本竹类独特性状的演化。近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这一结论为研究竹类植物物种多样化和独特性状的起源提供了多组学证据。
木本竹类包括四倍体的温带木本分支、新热带木本分支和六倍体的旧热带木本分支,约有1576种,占整个竹亚科种数的92.6%,主要是二倍体的草本分支仅有约126种。
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成功获取了两个草本竹子和温带木本分支、新热带木本分支和旧热带木本分支各3个代表种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还测序了涵盖竹子各组织和不同生长阶段的476份转录组数据。
前期,他们提出了木本竹类的杂交和多倍化网状演化路线,并推测木本竹类的多倍化与其适应性性状的形成有关。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团队在成功鉴定了木本竹类的A、B、C、D四套亚基因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木本竹类二倍体祖先之间的古杂交事件。据介绍,A和D亚基因组是由B和C亚基因组早期杂交形成的,而且在2200万年前发生过A亚基因组与草本竹类祖先的基因渐渗事件。
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大小、重复基因丢失、重复序列、甲基化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等多个方面,均观察到两个四倍体分支中亚基因组优势的独立起源现象,且优势亚基因组均为C亚基因组。在六倍体分支中,亚基因组优势表现得更为动态和多样化,呈现从C亚基因组到A亚基因组过渡的趋势。
科研人员表示,这是首次在多倍体植物类群中报道的可能存在的亚基因组优势转移现象,为理解多倍体植物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xbl56/301880/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下一篇: 西蒙斯天文台将描绘“最美”大爆炸余辉
最新信息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
- 2025-07-2411.23亿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