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发展

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热亚矮星形成机制

时间:2024-04-04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昆明3月31日电(记者赵汉斌)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热亚矮星形成机制,为部分观测富氦热亚矮星样本提供了理论解释。国际主流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发表了相关成果。

  热亚矮星是一类氦核燃烧星,大部分被发现于双星系统中。它们对于理解银河系结构演化等天文领域前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极短轨道周期热亚矮星双星还是一类重要的引力波源,它所产生的引力波辐射信号,有望被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捕获。

  主流研究模型认为,恒星演化至红巨星,顶部经历双星相互作用损失包层,最终产生一颗热亚矮星,即红巨星通道。然而,这无法解释最近观测到的一颗特殊热亚矮星SMSSJ1920。该星是迄今发现的第三颗正经历物质转移的热亚矮星双星。大约在1万年前,其经历过共有包层抛射过程。而红巨星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典型演化时标为数千万年,这显然与观测结果不符。为解释SMSSJ1920的演化起源,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新的热亚矮星形成通道,即恒星演化至渐近巨星支发生共有包层,最终产生一颗热亚矮星双星。该通道也称为渐近巨星支通道。

  与红巨星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不同,渐近巨星支通道下生成的热亚矮星具有碳氧核、氦壳层以及氢包层。基于相关数值,研究人员成功地构造了渐近巨星支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模型,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SMSSJ1920的观测特征。

  这一全新的热亚矮星形成通道理论,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热亚矮星的演化关联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jqy89/301803/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