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热亚矮星形成机制
时间:2024-04-04 来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昆明3月31日电(记者赵汉斌)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大样本恒星演化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热亚矮星形成机制,为部分观测富氦热亚矮星样本提供了理论解释。国际主流天文期刊《天体物理学》发表了相关成果。
热亚矮星是一类氦核燃烧星,大部分被发现于双星系统中。它们对于理解银河系结构演化等天文领域前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极短轨道周期热亚矮星双星还是一类重要的引力波源,它所产生的引力波辐射信号,有望被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捕获。
主流研究模型认为,恒星演化至红巨星,顶部经历双星相互作用损失包层,最终产生一颗热亚矮星,即红巨星通道。然而,这无法解释最近观测到的一颗特殊热亚矮星SMSSJ1920。该星是迄今发现的第三颗正经历物质转移的热亚矮星双星。大约在1万年前,其经历过共有包层抛射过程。而红巨星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典型演化时标为数千万年,这显然与观测结果不符。为解释SMSSJ1920的演化起源,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新的热亚矮星形成通道,即恒星演化至渐近巨星支发生共有包层,最终产生一颗热亚矮星双星。该通道也称为渐近巨星支通道。
与红巨星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不同,渐近巨星支通道下生成的热亚矮星具有碳氧核、氦壳层以及氢包层。基于相关数值,研究人员成功地构造了渐近巨星支通道产生的热亚矮星模型,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SMSSJ1920的观测特征。
这一全新的热亚矮星形成通道理论,为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热亚矮星的演化关联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kjt.hebei.gov.cn/www/kxpj22/kjqy89/301803/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调控车厘子果实硬度的关键基因找到
最新信息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
- 2025-07-2411.23亿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