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体外大规模生产红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有望解决血源紧缺难题
时间:2024-04-13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红细胞输注是历史最悠久,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细胞治疗策略。目前红细胞和其他血液制品主要依赖于志愿者捐献,但供者不足、感染风险、稀有血型缺乏等,仍是世界性的输血难题。如何通过体外培养生产、获得大量功能性的红细胞是输血领域的重要挑战,也是相关领域医学研究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中国科大血液和细胞治疗研究所程临钊、刘森泉团队在体外大规模生产红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对红细胞终末分化所需的营养成分进行系统性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化学成分明确的红细胞诱导分化体系(Chemically-DefinedOptimizedMedium,COM),为将来体外大规模生产人红细胞提供了新的方案。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Anoptimizedhumanerythroblastdifferentiationsystemrevealscholesterol-dependencyofrobustproductionofculturedredbloodcellsexvivo”为题,在Advanced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成熟红细胞(cRBCs)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早期红系祖细胞的扩增,以及终末红细胞分化和网织红细胞成熟。
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从人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人类多能干细胞(PSCs)中体外生成cRBCs。
但要实现体外大规模cRBCs生产,必须克服两个关键难题:一是红系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和扩增;二是体外进行高效终末分化并生成功能性的去核红细胞。
程临钊、刘森泉课题组经过前期研究,已经建立人红系祖细胞的富集、扩增和终末分化平台,并初步实现红系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然而,以往广泛使用的终末分化体系必须添加人血浆或血清,存在成分不明确、批次不稳定、难以大量获取等问题,制约了其临床转化。人血浆或血清复杂的组成成分也一定程度阻碍了红系分化过程中调控机制的研究。
因此,研究团队对红细胞终末分化所需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系统性探索和优化。
该研究发现,生理水平的代谢物和盐浓度可以显著增强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提高cRBCs产量。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还发现,脂质代谢在红细胞终末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尝试使用低密度脂蛋白或胆固醇完全替代人血浆和血清,成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化学成分明确的红细胞诱导分化体系(Chemically-DefinedOptimizedMedium,COM)。
相较于传统培养系统,COM系统不仅有望大大提高体外红细胞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有效解决血浆制品来源和批次的差异性问题。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将来大规模、高效、GMP(GoodManufacturePractice,良好药品生产规范)级别的红细胞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徐慧媛)
原文链接:https://kjt.ah.gov.cn/kjzx/mtjj/1222404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
- 2025-07-24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七下...
- 2025-07-24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
- 2025-07-24李乐成调研检查防汛应急通...
- 2025-07-2411.23亿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