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秦创原建设超额完成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4-04-27 来源: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2024年4月25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陕西消息(记者 柳洪华):4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陕西省科技厅创新平台建设协调处处长张亮出席,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情况。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王军介绍,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秦创原建设超额完成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_fororder_图片1

  发布会现场

  创新实施“三项改革”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陕西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十条措施”,全面激活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此外,陕西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49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67家,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西部科技创新港吸引185家龙头企业签约入驻,建立76个校企融合创新平台,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在陕孵化企业205家;陕煤研究院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600余项,开发出26大类10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

  扎实推进“四个工程” 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陕西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陕西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2022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比2020年提高了5.2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较202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非能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居西部首位;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5家,居西部第2位。

  持续深化“两链”融合 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陕西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加紧突破,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技术需求“两张清单”,部署实施68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陕西的创新驱动效能加速提升,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陕汽“天行健”重卡车联网在线数据规模超过100万辆、国内行业排名第一。

  加快聚合创新要素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陕西围绕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强服务等方面推出16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政策体系。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

  陕西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陕西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

  聚力推进协同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

  陕西发挥秦创原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开放合作创新空间,积极构建开放共享、协同互补的创新发展格局。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到2020年的18.1倍、6.6倍、2.8倍,GDP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总窗口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提升。

  陕西各地市积极打造特色化秦创原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探索实践“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2023年,各地市落地成果转化项目2045个,签约引进科创类项目1645个、总金额8571亿元。陕西依托秦创原品牌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的交流合作,新建13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霍尼韦尔、挪威船级社、三一重工、固高科技、国中创投、凯辉基金等知名高校、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在陕落地项目和平台。秦创原的聚合力、辐射力、支撑力不断增强。

  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王军表示,秦创原建设站上了新起点,今后三年,秦创原建设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布局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原文链接:https://kjt.shaanxi.gov.cn/kjzx/mtjj/3197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