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点赞
时间:2024-07-20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创新谈】
◎柯平
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推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楼下创业公司则把楼上科研成果孵化成“从1到N”的产品,让创新、创业“双向奔赴”,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科研和产业“两张皮”,是科技领域一大“顽疾”。追根溯源,症结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距离远、不匹配:一边是科研成果搁置实验室“无人问津”,另一边则是许多中小企业对相关技术“如盼甘霖”。这种产学研的相互脱节,不仅浪费了科研资源,还影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深圳市光明区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搭建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既为科研人员提供设备齐全的科研空间,又为初创企业打造“拎包入住”的办公空间。科研人员在楼上,针对楼下企业提出的科研需求和方向开展科研活动;企业在楼下,承接楼上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并积极推向市场。楼上楼下密切协同、无缝对接,科研和产业这“两张皮”,黏合成了相互依存、共生互补的“一张皮”。这一模式,受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欢迎。近期,该创新中心已吸引全球300多家企业报名,46家企业成功落地,其中7家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科研端和产业端,一头连着科研机构,一头连着市场,这两端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效率、效果。在“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下,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让两端的对接变得直接、高效。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时,去“楼上”敲敲门,就能获得科研支持;而科研人员有了好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时,去“楼下”转一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高效互动,不仅促进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还加速了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进程。
当然,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仅有科研端和产业端的对接是不够的,还应包括资金、人才等在内的多方面支撑。为此,深圳市光明区面向科技企业推出了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多样化金融服务,并加快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高校的建设步伐。这样,那些“楼上”的科研机构就能获得高质量的人才供给,而“楼下”的初创企业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创新创造就有了更加厚实的底座。
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将不断得到完善,更多的科研成果将从“书架”走上“货架”,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4568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深圳推出“腾飞贷”2.0版本
下一篇: 广州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最新信息
- 2025-07-22王毅同克罗地亚外长拉德曼...
- 2025-07-16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
- 2025-07-11 李强会见埃及总统塞西
- 2025-07-09 李强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
- 2025-07-07 李强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 2025-06-30李强会见塞内加尔总理松科
- 2025-06-24李强同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会...
- 2025-06-18 习近平会见吉尔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