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媒体报道

【新华社】深山里的扑火“涅爬”

时间:2021-03-19 来源: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作者:佚名

  大年初七,黄德友不到清晨5点就起床收拾行囊。初一到现在,黄德友只在家待了一个晚上。

  2005年,黄德友以35岁“高龄”成为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专业扑火队的元老队员。从那时起,他和其他队员一样,春节陪家人过年成了一种奢望。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林业专业扑火队员在麻栗镇森林草原防灭火演练现场。新华社发(德昌县林业局 张霖供图)

  “干森林防火的人都知道,上半年是火灾高发期,都得时刻悬着一颗心。”黄德友往包里装入一周所需的干粮,要赶在早上8点半前到达营地,开始巡山。

  傈僳族专业扑火队员们都有两份职业,上半年扑火,下半年自寻营生。

  “每天一早出发,和兄弟们一起在山林中扑火巡护、入户防火宣讲,熬到太阳都下山了才走回营地。”从18岁成为扑火员以来,43岁的熊天才时常会回忆起晚上听队员们讲做厨师、驾驶员抑或是泥瓦工的有趣故事。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林业专业扑火队员在麻栗镇进行森林草原防灭火演练。新华社发(德昌县林业局 张霖供图)

  每天山林中最热闹的时段就是归队晚餐。只见一群“橙衣战士”蹲在地上,围着一盆白菜、豆腐加排骨,配上三四碟咸菜,每人手捧着一碗米饭就吃了起来。一个个扑火队员,就这样从“小白”走向了“涅爬”。

  在傈僳语中,“涅爬”是英雄之意。有火情时,扑火队员要冲在第一线,把火扑灭了才撤退。队长张学友回忆说,在去年3月30日发生的西昌森林大火中,全队131名队员30日晚上抵达最初扑火点,历经三天三夜,经过多次复燃、转场才把火扑灭。

  “许多队员脸上被刮伤,手上烫起了水泡,有的甚至烫脱了皮,但没有一名队员退缩。”张学友说,“爬不了山、扑不了火,就不是傈僳汉子。”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林业专业扑火队员黄德友的手。由于长时间从事扑火等高强度工作,他的手上已布满老茧。新华社记者 高搏扬摄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林业专业扑火队员在抢铲防火线。新华社发(德昌县林业局 张霖供图)

  扑火也许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崇山峻岭的傈僳族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本领。“从小,父亲就教我如何判断山火的地形和风向,怎样用板锄、砍刀抢铲防火隔离带阻断火路等,这是代代相传的经验。”熊天才说。

  从锄头、油锯,到风力灭火机、接力水泵,每个扑火队员床头都放着不同的扑火工具。一旦发生火灾,每个人要立即背起总重30多公斤的装备,说走就走。

  “背大包、扛锄头、戴头灯,没有出色的体力和耐力当不了扑火员。”黄德友说,扑火队员保护的不仅是这片山、这群人,更是子孙后代的未来。

  德昌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梁文铭介绍,200人的傈僳族专业扑火队守护着德昌262万亩森林草原。他们平均年龄42岁,分布在山林中的4个营房,是发现初期火情并真正能在1小时内到达火场的生力军。


原文链接:https://yjt.sc.gov.cn/scyjt/meitijujiao/2021/2/20/1ba58286281640ef8a4ab2b43a7445a1.shtml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