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热点专题

[科技日报]国际竹藤中心科技特派团书写云南昭通科技兴竹的鲜活论文

时间:2025-09-17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 张国鹏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乌蒙山深处,680万亩竹林在云雾间翻涌翠浪,这里是中国竹类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15属72种竹子在此扎根,其中方竹以398万亩的规模占据云南全省98%、全国64.4%的资源量,筇竹以165万亩的规模占据云南全省100%、全国86.8%的资源量。资源禀赋如何真正化为富民宝藏?

  3年前,中央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选派科技特派团下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单位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高健、王戈分别奔赴昭通永善、大关两县。3年来,他们以大地为纸、实践为墨,书写了一篇科技兴竹的鲜活论文。

  一技破迷思:为竹林“减负”

  永善县94万亩竹海苍翠欲滴,优质竹笋曾是农户“靠山吃山”的“绿色银行”。然而,当高健踏入这片土地时,却发现方竹低矮纤细、长势孱弱。便携式光合荧光仪检测结果显示: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平均值仅0.54,这意味着竹林生长受阻。

  “竹子越密,笋才越多!”这是竹农代代相传的朴素观念。高健团队意识到,要用科学数据揭示症结:过度密植、干旱缺水、土壤贫瘠严重制约竹子生长。但扭转观念何其难?唯有“做给农民看”。

  “在永善县林业和草原局支持下,我们的‘高山笋用小径竹高效培育和绿色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示范基地迅速落地。效果在减密中显现:竹林密度下降,竹笋亩产量却从200斤飙升至500斤。在细沙乡和马楠苗族彝族乡的示范田,团队的目标已瞄准亩产1200斤。亲眼见证‘竹子少了,竹笋多了’,竹农终于拿起锄头,主动为竹林‘减负’。”高健说。

  科技赋能,如活水注入产业链下游。当地龙头企业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嗅到机遇,提出“把竹笋做成家常菜”,联合科技特派团共建基地、开发新产品、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产能与销售额齐飞。公司不仅成为昭通首个竹笋加工亿元企业,还成功获评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

  “竹子全身是宝,管护却比种玉米轻松。”细沙乡乡长曹晓玲说。她本人也在高健团队的耳濡目染下成了“土专家”,目前她正推动基地引入采运轨道,谋划从竹秆到笋壳的全竹利用路径。

  高健的目光投向更远处:围绕种质、产品、文旅,将作为地方特有品种的永善方竹打造为区域品牌;在金沙江河谷引种优质笋用竹“曼歇1号”,填补低海拔经济竹种空白;组建企业专家工作站,让“技术—品种—产品—品牌”全链服务落地生根。

  一业富山乡:让筇竹“好用”

  在大关县生长的筇竹,竹节膨大,形似罗汉杖的球形杖头,竹笋被誉为“笋中之冠”。然而,这种独特的竹子在20世纪80年代因过度采挖濒临灭绝。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20余年扎根大关,推动筇竹林从5万亩扩至20万亩。而今,王戈团队主攻另一个核心难题:如何让筇竹从“好看”变为“好用”?

  老竹秆节脆断,让加工处处掣肘。王戈团队采集不同竹龄样品赴京检测,结果显示:三年生筇竹材性最佳。这一发现为标准化加工铺平道路。

  如今,大关每亩筇竹林可产笋1000斤,收益约5000元;出材500根,收益约5000元,叠加林下经济,亩产值稳稳破万元。

  丰厚收益吸引游子归乡。细沙乡细沙村村民谢光华夫妇专程从省外返乡,日采鲜笋200斤,收入远超打工;细沙村村民刘厚元将自家40亩林地全种上筇竹,又流转80亩地扩大规模……农民信心化作漫山新绿,大关筇竹林面积6年内从20余万亩跃升至100余万亩。

  “科技特派团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撬动乡村未来的支点。”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尹刚强说,当竹林的“呼吸”被精准计量,当竹材的“密码”被科学解析,传统竹林里便生长出新质生产力。


原文链接:https://kjt.yn.gov.cn/html/2025/meitijujiao_0711/30112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