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资讯

致敬科学家精神 | 郭晋龙:破解 “洋设备” 难题,让“中国方案”闪耀钢轨领域

时间:2025-09-1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开栏语:

  “矢志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激昂的时代口号,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头的责任与使命。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特别开设“致敬科学家精神 传承科技报国使命”专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充分体现他们矢志创新报国之志的科研精神,勇于突破追求卓越的科研历程,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这条光荣道路上坚定前行。

  这里有老一代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苦心钻研,用毕生坚守诠释创新报国的铿锵誓言;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追求卓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还是田野乡间的躬身实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内核,每一份执着坚守,每一次攻坚突破,都是对科学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让我们跟随专栏的脚步,一同走进科学家故事,感受科学家们科学报国的情怀和担当,共赴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

  一张照片定格时光瞬间,镌刻岁月记忆:蓝色工服上挂满荣誉奖章,左手撸起袖子尽显干练,脸上洋溢着自信从容的笑容——这是2017年“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梦・劳动美’”影像作品展中的作品,生动勾勒出大国“铁路工匠”、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焊轨段高级技师郭晋龙的风采。 

  

  1975年,郭晋龙从呼和浩特铁路电务工程队的电力工做起,这一干便是近十年。“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不断学习、持续进步。”他给自己立下目标:从电力工“升级”为技术更精的电工。为实现目标,他主动报名全国总工会职工读书自学活动,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电工班,一点点钻研理论知识。遇到难懂的知识点,就反复琢磨、查资料;理论吃透后,立刻投身实操,在一次次接线、调试中积累经验。凭着蒙古马般吃苦耐劳、不服输的韧劲,1985年,他如愿成为工务修配厂电工,为后续技术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2000年初,中国铁路开启连续提速进程,高密重载运输组织模式逐步落地,一个关键难题却横亘眼前:如何细化焊缝晶粒密度,让长轨焊缝强度精准匹配高铁建设的严苛要求?当时,全国铁路系统的科研团队、各大铁路局科研所纷纷投入研发,可郭晋龙因非科研人员的身份无法加入,只能默默关注,却始终没放下破解难题的念头。 

  一次外出维修进口钢轨焊接机时,郭晋龙偶然得知,某铁路局工人为防钢轨焊缝断裂,不得不采用在焊缝处钻孔安装鱼尾板(夹板)的临时措施。这个无奈的“土办法”,像石子投入他心湖——他深知,焊缝强度问题不仅关乎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必须彻底解决。 

  那时,郭晋龙月收入仅有500多元,却毅然决定自担风险,借钱租场地,独自踏上漫长艰辛的研发路。研发中,失败如影随形:电路不通、参数偏差、设备不稳……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为支撑研究,他四处向亲友筹资,陆续投入近30万元,终在反复试验后,研发出钢轨焊缝热处理专用设备。这台设备能根据不同规格钢轨的加热需求,精准输出两个不同频率的中频电源,再与中频变压器、加热线圈协同配合,为焊缝热处理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持。 

  

  研发出设备只是第一步,郭晋龙并未止步。他带着设备持续开展工艺试验,针对不同规格钢轨反复调试参数、设定专属加热程序,最终攻克“不规则金属体焊接区域均匀加热”难题,实现钢轨焊接区域全断面均匀加热。通过这一工艺,钢轨焊缝力学性能达到与母材同等水平,“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宣告成功。2005年4月,设备通过空载实验;同年10月26日,正式纳入钢轨焊接生产线,开启工业化应用。后来,这项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郭晋龙也成为中国铁路系统及内蒙古地区首位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的技术工人,完成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创新者的华丽蜕变。 

  在国内多地创新成果展会上,郭晋龙曾听到外国专家略带“醋意”的评价:“中国高铁速度确实快,能让硬币在高速列车上长时间立住不倒,但钢轨焊接设备还是要从欧洲进口。有本事,就拿出你们自己的钢轨焊接机!”这番话像重锤,深深刺痛他的民族自尊心,也彻底点燃他“超越外国技术、实现设备国产化”的决心。 

  为突破国外技术垄断,郭晋龙在上海牵头组建钢轨焊接机研发团队,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他带着团队梳理技术难点、拆解研发任务,结合过往经验与创新思路,白天在车间调试设备,晚上在灯下修改方案,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攻坚克难。最终,团队成功研发出国产钢轨焊接机,实现从“依赖进口”到“完全自主国产”的跨越。这项成果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还斩获1项发明专利与4项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铁路先进装备展会上,这款国产设备首次公开亮相,凭借卓越性能与自主创新的技术内核,赢得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与认可,为中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最初面对“洋设备”卡脖子的被动困境,到如今让“中国方案”走出国门、惊艳世界,郭晋龙始终以一把扳手、一摞密密麻麻的笔记为“武器”,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深夜、一次次直面难题的坚守,诠释铁路工人的硬核责任与赤诚担当。 

  从业50余载,他凭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韧劲,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成长为电气设备维修领域的权威专家。期间,他主持或深度参与多项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攻克数十个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先后斩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16项国家级荣誉,27项省部级以上荣誉,完成19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大型技术革新,申请23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铁路系统内名副其实、令人敬佩的“蓝领专家”。

  

  即便退休后,郭晋龙也未停下奉献的脚步。面对外地企业的高薪聘请,他毅然婉拒,选择扎根呼和浩特,将全部精力投入青年职工技能培育——他随身携带珍藏多年的技术笔记和维修工具,在车间手把手教青年职工实操技巧,耐心帮他们梳理创新思路,毫无保留地传承经验;同时,他还主动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推荐指导工作,用心为本土技术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创造发展机遇。 

  “对工作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让专注和努力成为常态,脚踏实地把经历沉淀为专业经验,把阅历转化为过硬能力,再把学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技术精湛、兼具职业精神的大国工匠。”郭晋龙的这番话,是对自己数十年职业生涯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年轻一代技术工人的殷切期许,字里行间满是对铁路事业的坚守与热爱。


原文链接:https://kjt.nmg.gov.cn/kjdt/gzdt/kjtgz/202509/t20250908_27866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