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舆情

解码中山海洋“种芯”工程

时间:2025-09-23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清晨,板芙镇广福村连片鱼塘水光潋滟。中山市千江游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称“千江游”)总经理李益民按下自动投料机按钮,饲料如雨点般撒落,水面顿时翻涌,成群马友鱼跃出争食。

  这些并非普通鱼苗,而是千江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下称“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的新品种——四指马鲅“广中1号”,具有长速快、产量高、抗病强的特性。

  千江游,这家省级水产良种场,不只是一个养殖基地。它同时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水鱼创新团队育种岗位示范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四指马鲅新种质研究示范点,也是观察中山海洋经济“种芯工程”的一扇窗口。

  今年9月,中山召开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打造有中山特色的江海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江海联动,因地制宜发展咸淡水养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一尾马友鱼,可以窥见中山海洋“种芯”工程的一角。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苏芷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科学选育让马友鱼不再“娇气”

  走进千江游马友鱼养殖基地,连片的鱼塘边,摆放着一罐罐浅红色的菌液。“这是光合细菌和酵母菌菌液,我们利用微生物分解马友鱼排泄物,调控养殖水质,实现绿色养殖。”李益民笑着解释,他与马友鱼的缘分,得从25年前说起。

  彼时,李益民从台湾来到中山,先干起了家居行业。那时,他每个月都要进口大量的欧洲榉木,做完家具后,仍然剩下不少边角料。“这些木材可不便宜,还能做什么呢?”

  通过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合作研究,李益民惊喜地发现,榉木碳化冷却后,提取出的木醋液成分,加入到鱼饲料中,能让饲料吸收率提升30%以上。这个巧合的发现,让李益民决定投身水产养殖市场。

  李益民观察发现,传统水产品利润较低,四大家鱼收购价仅6至7元/斤,而马友鱼收购价稳定在30多元每斤,利润空间丰厚。于是,2015年,李益民在板芙镇租下了500多亩鱼塘,从西江和珠海外海引入咸淡水,专门养殖马友鱼。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又被称为“鱼类中的千层糕”“水中法拉利”,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油脂香味,深受食客喜爱。但作为身价名贵的海水鱼,马友鱼还有个特点:十分“娇气”。“马友鱼应激性很强。一旦环境发生改变,无论是嘈杂声、水质改变还是人为的操作,都可能导致它停止进食甚至应激死亡。”李益民说。

  这个令李益民头疼的问题,很快迎来转机。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团队从千江游出塘的马友鱼中,发现了少量鱼鳍为金色的马友鱼,相比于传统的黑鳍马友鱼,这个品种表现出更好的抗逆性和产量,且颜色更受消费者欢迎。

  “南海水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四指马鲅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全人工繁殖和高效养殖技术。马友鱼肉质鲜美,病害较少,市场受欢迎度高,但应激性较强、饲料系数较高,导致养殖成本高、成活率较低,也不利于活鱼运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又君表示,“要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让马友鱼养殖户得到实惠,就必须进行科学养殖,选育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新种质。金色马友鱼的发现,让我们决定从中选育出优质的四指马鲅优良品种。”

  “握芯在手”养出一条产业链

  2018年,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科研团队正式进驻千江游养殖基地,启动了四指马鲅“广中1号”的选育工作。在千江游基地的配合下,逐年、逐级筛选出体色金黄、长速较快、不易受惊吓的马友鱼留种培育,专池养殖,在标记好的鱼塘中培育繁衍,使其性状逐代强化稳定,经过多代筛选,最终选育出性状相对稳定、优质的“广中1号”金马友鱼。

  2025年,南海水产研究所马鲅团队在千江游马友鱼养殖基地完成了速生高抗四指马鲅F3代选育效果测评,并实现了亲鱼全周年365天自然产卵育苗。经过初步测算,选育组生长速度提高了15%至16%,成活率提高了约23%,产量约提升500斤/亩。“抗应激能力强了,成活率和长速就高了,养殖效益自然水涨船高。”区又君说。

  如今,千江游500多亩鱼塘已经全部养上了“广中1号”金马友鱼。如果以亩产效益提升500斤计算,今年产值能提升26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千江游还将马友鱼良种广泛推向养殖户,甚至在国内率先研发出马友鱼专用饲料。“只要养殖户有兴趣,我们可以提供养殖技术、良种鱼苗和专门的饲料,再统一价格把成鱼收购回来,让农户‘低成本’试水。”李益民说。

  2024年,千江游产出马友鱼鱼苗650万尾,产值325万元。今年3月28日,在中山全市招商大会上,千江游还签下了增资扩产的协议,将在板芙打造马友鱼冷链及加工全产业链项目,构建起覆盖品种培育、养殖、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链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2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5000万元。同时,千江游采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1000多亩鱼塘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未来,我们希望把马友鱼加工成鱼罐头、鱼面等深加工产品,让马友鱼游上全国餐桌。”李益民说。

  良种赋能丰盈“海上粮仓”

  中山地处珠江入海口,拥有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但158平方公里的海洋规划面积,均为禁养区。没有空间,如何发展深远海养殖?一方面,中山积极探索远海养殖“飞海”合作;另一方面,实施“种芯”工程,占据海洋渔业产业链上游,或可成为重要切入点。

  在李益民看来,中山拥有丰富的咸淡水资源,这正是水产育种的独特优势。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正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聚焦马友鱼等适养大宗品种,以水产良种场建设为抓手,布局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基地,培育适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优质新品种,筑牢“蓝色粮仓”。

  目前,中山全市已有35家持证种苗企业,养殖品种包括乌鳢、南美白对虾、加州鲈等,年产值超3亿元。

  此外,中山不断拓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以创建省级美食预制菜产业园为契机,中山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全自动、智能化水产品加工生产线。坦洲肆鲜、三角本道、阜沙恒丰、港口大成等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线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水产品加工能力。

  接下来,中山将针对海洋苗种、海产品精深加工开展靶向招商,切实抓好海洋苗种繁育和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声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区又君:

  陆海接力

  中山可为海洋牧场提供优质种源

  在区又君看来,中山处于珠江入海口,拥有通江达海的天然地理条件,是连接内陆与海洋的关键枢纽,这是中山发展海洋牧场以及海洋苗种的核心优势。

  尤其是中山的咸淡水资源,内含丰富的海洋生物,有利于多种鱼虾贝类的养殖。虽然中山的海洋规划面积均为禁养区,但是中山可通过培育良种,为海洋牧场供应优质种源,形成独特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

  马友鱼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2年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之一,也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连续两年主推的渔业主导品种之一。可以预见,马友鱼将成为海洋渔业的新增长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已完成马友鱼全基因组的测试工作,发现其具有性逆转和雌雄生长差异的特性,并开发出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方式,筛选出20个与生长性、抗逆性相关的目标基因,这为后续的性控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山,是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马友鱼育种研发工作的重要基地。作为省级四指马鲅良种场,中山千江游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马友鱼产业链条,涵盖育种、养殖、加工、文旅等环节,研发出马友鱼专用饲料,并参与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四指马鲅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养殖,还联合中山当地餐厅开发出了独特的“马友鱼全鱼宴”,大力发展马友鱼生态旅游模式。

  未来,四指马鲅“广中1号”性状更加稳定、繁育模式更加成熟后,可考虑将其投放到海洋牧场,助力中山形成“陆海接力”的养殖链条。

  ■观察

  一尾鱼苗

  能否撬动一条海洋渔业产业链

  一尾鱼苗,连起了鱼塘、海洋与餐桌。

  千江游的发展故事,折射出中山水产养殖的升级之路:从木醋液饲料的偶然发现,到四指马鲅鱼苗的科学选育,再到全产业链布局,这是中山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鲜明体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水产种业创新,是蓝色粮仓保障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山虽无深海养殖条件,却凭借咸淡水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开展水产育种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这里水质独特、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正是这样的资源禀赋,吸引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

  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种业突破可以跨越空间限制,让缺乏深海资源的城市,成为海洋牧场的育种基地。过去,中山渔业效益高度依赖鱼塘面积和养殖密度,市场波动往往导致养殖户面临风险。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更高的效益?关键的答案是“种”。“种芯”,不是单纯的鱼苗,而是带着科技含量的“芯片”,也是产业链升级的支点。蓝色粮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在咸淡水交汇的鱼塘里,藏在基因选育的实验室中,融入从种苗到预制菜的产业链里。但这一链条的成立,也需要跨区域的协同,需要政策、资本和技术的共同推动。

  一尾鱼苗,能否撬动一条海洋渔业产业链?答案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山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径——用“种芯”把有限的水面,变成可以不断增值的“深蓝资产”。

  ■数读

  中山渔业发展大数据

  中山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9万吨,苗种年产量超300亿尾。全市共有持证种苗企业35家,年产值超3亿元。

  中山全市养殖面积达29万亩,2024年淡水产品产量超41万吨,渔业产值超100亿元。

  中山以“飞海”模式共建深远海养殖合作区3个,明阳集团研发出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并在阳江落地。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7751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网站地图|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