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强大脑”齐聚湾区带来了什么
时间:2023-06-10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在这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上,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科学前沿热点,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州市南沙区灵山岛尖最“尖”处,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当中。未来,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的白色“风帆”建筑将成为珠江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就在上个月,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一批重要的客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全球“最强大脑”齐聚粤港澳大湾区,只为赴一场科学盛会。
5月20日至23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这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科学前沿热点,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1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湾区最高级别科学盛会的思想碰撞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广东省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如此高规格的科学盛会为何选择永久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底气又在哪里?
让我们从一组数据中一探湾区究竟:“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高达40%……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中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发展热土,诞生了诸多令世界瞩目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实际上,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大湾区科学论坛积极发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持续推动重点科学项目深化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科学事业进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致辞时表示:“大湾区科学论坛立足湾区、积极协同港澳,发挥高端平台与沟通枢纽作用,与全球科学家、国际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互动,探讨全球共性领域热点问题,促进科学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激发创新思想的碰撞,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形成开放的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贡献新思路、新方案。”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
近年来,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聚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攀登全球创新竞争的制高点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是新形势下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回顾为期4天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加强基础研究是其中的核心话题之一。
“过去400年,我们对物质基本结构的了解大多来自实验。”丁肇中致辞时表示,“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和经验,可以主持最前沿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的贡献。”
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前沿科技,大装置、大平台是实现突破的“金钥匙”。在这趟湾区之旅中,丁肇中、白春礼等科学家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考察调研。
实际上,这些年一大批科技“国之重器”在大湾区扎堆: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进入设备安装关键阶段;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立项,预计年内正式动工……
与此同时,在大湾区扎堆建设的“国之重器”也不断释放出其“硬核效应”。
2017—2022年,广东牵头或参与的8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2》,广东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从2017年的第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2位,稳居第一梯队。
在基础研究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制高点时,广东不负众望向“制高点”发起冲击。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投入274亿元,占研发总经费比重为6.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基础研究,前沿的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根源。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就不会有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任咏华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把港澳大学纳入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布局。
勇于进入创新无人区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当前,广东如何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瞄准“专利”这一重要指标。
5月20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知识产权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专利申请活跃,海外发明授权专利在全国优势突出。2017年至2022年,大湾区的海外发明专利占全国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上,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谭广亨指出,“发展纳米科技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一项重要支撑”。
谭广亨介绍,2021年澳门科技大学创立了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以先进功能纳米材料为核心,着重开展纳米材料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及产业落地,打造创新人才和知识资源储备库。
“希望大湾区高校可以发挥好产学研重要一环作用,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强化粤港澳高校联动,将高校研究与产业方向结合起来,推动将知识更迅速地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提高湾区科研的整体水平。”谭广亨建议。
创新离不开人才,如何营造培养科创人才的良好环境,成为与会科学家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大海洋研究院院长石琼认为,要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项目一定要实用化,将人才培养的方向应用与实际生活、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科研工作不能光是发表论文,也要与实际生产相关联。”石琼建议,未来广东应持续加大力度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体系与向海经济深度融合,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性科技人才要有扎实的数理化和人文基础,特别是具备数字、IT等技术。另外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入分析的能力以及质疑精神,勇于进入无人区,勇于发表创新观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国际公司首席科技战略顾问陈清泉认为。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1946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路在何方
下一篇: “智车小镇”的智造雄心
最新信息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