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时间:2023-06-10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从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到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2所大学校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原始创新策源地已现雏形
4月27日至28日,首届光明科学城论坛在深圳市光明区举行,国内外30余位院士参加。高规格的科技论坛背后,光明科学城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带着这个问题,《南方》杂志记者走进光明科学城。
楼上科研应用,楼下产业孵化
不久前,微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新生物”)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微新生物成立于2022年6月,是一家由海归青年科学家与风险投资机构高管联合创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技术,打造数据驱动的微生物组工程平台,研发促进农作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功能微生物及生物活性物质,为农业、碳中和、大健康等领域提供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
推动微新生物高速发展的载体——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就是《南方》杂志记者调研首站。
创新中心是在深圳市发改委的支持下,由光明区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合成院”)具体牵头建设的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布局了材料与能源,合成生物产业配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因合成组装、DNA存储与生物计算,医疗健康,诊断、检测设备与技术等9大产业赛道。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为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闯出了一条新路。楼上科研应用研究,楼下产业孵化聚集。这种高效精准的转化模式,一经推出就引发科研和产业界热切关注,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深圳经验”推广清单。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落户了合成院自有技术孵化的企业12家,占深圳近3年成立的合成生物学企业的18%,吸引落地合成生物初创企业36家,已成合成生物产业集聚之势。
在位于深圳理工大学(筹)明珠校区的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正带领深圳脑科学团队努力开辟新的赛道。这是全国第一个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通过“楼上楼下+左邻右里”的融合创新模式,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该创新中心以“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为出发点,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产业转化的关键痛点,搭建了11个企业共享技术平台。自2022年建成以来,已吸引超过30家企业落地光明区,孵化项目60余个,估值超百亿元,近7万平方米的空间已全部入驻企业。
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区从过去的大型畜牧农场跨越发展成为如今的高质量科创平台,这一华丽蝶变与光明科学城的建设息息相关。
2018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光明科学城。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至此,光明区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全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
在光明区规划展览馆,《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
“一心两区”即光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具体而言,光明中心区作为科学城综合服务中心,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装置集聚区包括“一主两副”三个科学集群。“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即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其中,装置集聚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型研究平台的主要承载区。
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目前,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其中2所大学校区或过渡校区正式启用,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所省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平台加快推进。
据深圳市发改委主任郭子平介绍,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等三大学科领域,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平台。目前,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设施将于今年投入使用;超算二期已开工建设;精准医学影像、特殊环境材料等设施将于今年启动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规划。在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方面,一大批高水科研机构相继入驻运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圳理工大学(筹)过渡校区正式启用、永久校区加快建设,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正式挂牌成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永久院区一体化规划建设稳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实现高水平运行。此外,国家智能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加紧向国家申报,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上线科技文献服务,国际最前沿六大数据库已实现全市域覆盖。
数据显示,目前,光明全区孵化集聚未来产业企业超8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918家,国高企业1911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5亿元。自2018年以来,光明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857家增长至1947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205.7亿元攀升至42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更是突破760亿元。
“跟党一起创新”
在光明云谷顶楼临时展厅俯瞰,整个光明云谷片区尽收眼底。一边是气势雄伟、红墙绿瓦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线条流动、颇具现代气质的卫光生命科学园,另一边是一派自然田园风光的光明水库,还有一路之隔的深圳理工大学(筹)建设现场。
云谷负责人朱胤彰介绍,6年前光明云谷片区曾经是一间间低矮的牛棚,种满了橡草和番薯的农田,还有一口口鱼塘。
如今,眼前拔地而起的科学城,诠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回顾这短短几年,深圳市光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苏亨数介绍,高质量党建工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在光明科学城建设初期,党支部带领党员到一线攻坚克难,保障科学城高质量建设。中期引进人才、企业时,区委组织部联合科研机构、企业成立党建联合体,为相关入驻机构服务。去年底,光明区提出“跟党一起创新”,不断丰富党建引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就在调研当天,云谷三楼学术报告厅内,一场“跟党一起创新”科学城创新者说活动正在举办。如何运用新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如何借科学城“东风”实现社区蝶变?分享会上,科学家、企业家、社区书记聚焦主题,分享科学城创新者故事,激发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科学发展、企业成长赋能。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光明科学城围绕“跟党一起创新”,探索建立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市率先组建科技产业链党委、高层次人才党委,打造“科技驿站”等创新交流阵地,开展“科技惠民”“科普行”等服务,开展“创新者思”“创新者行”“创新者说”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跟党一起创新”氛围。
在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跟党一起创新”的鲜明格局,推动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在光明科学城的生动实践。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19462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智车小镇”的智造雄心
下一篇: 粤港澳合力创新:1+1+1>3
最新信息
- 2025-08-05齐齐哈尔召开生态环保重点...
- 2025-08-01全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
- 2025-07-30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
- 2025-07-28李强出席2025世界人工...
- 2025-07-24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
- 2025-07-24宁夏通信管理局开展数据中...
- 2025-07-24贵州通信管理局召开遵义市...
- 2025-07-24重庆通信管理局召开行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