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化工调查网!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化工管理

粤港澳合力创新:1+1+1>3

时间:2023-06-10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凭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先天优势,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湾区力量”

  2022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纳米产业创新高地院士咨询会暨“中国纳米25人”院士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一批纳米“黑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南方日报/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彼此之间各有特点,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在5月召开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一语道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凭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先天优势,不断释放科技创新的“湾区力量”。

  科技创新的“湾区力量”

  1+1+1,能迸发出怎样的创新动能?

  不久前,在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政府官员、各领域专家学者给出了“1+1+1”这道题的新解法。

  “我率领特区政府及立法会大湾区访问团,依次访问了深圳、东莞、佛山、广州4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青年创业等项目,我们深深领会了大湾区内地城市科技事业的澎湃活力,更感受到大湾区科创合作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雄厚。”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

  在李家超看来,大湾区城市具备不同优势,可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广东省高端制造业发展蓬勃,为科技研发成果量产提供扎实的支撑。香港具备国际化和深厚的科研基础优势,可以汇聚大湾区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香港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把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当前澳门特区政府正在积极把握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会,加快谋划推进‘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高新科技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着眼未来,澳门将继续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围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发展定位,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强化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要素畅通流动,着力建设“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助力大湾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资源密集、创新创业活跃,近年来三地携手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联通、创新效能持续增强、创新产业蓬勃发展,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湾区力量”。王伟中发出热情邀请:“诚邀世界各地科学家、创新人才到广东、到大湾区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共创共享创新发展美好未来。”

  当前,粤港澳三地不断通过优势互补,释放出“1+1+1>3”的创新合力。

  去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实施后广州落成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该充分发挥大湾区优势,加强跨领域、跨地域以及跨体系合作。”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玉如表示。

  “中医药是澳门蓄势已久的产业,从2011年国家首个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澳门,由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建设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在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对澳门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澳门大学副校长徐建呼吁加强大湾区内中医药合作。

  在湾区实现转化“最后一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发展空间,给港澳青年创业者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会。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内,创业青年朱龙潜正在全身心投入设备的调试。

  2018年,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朱龙潜进入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工程师。也是这一年,朱龙潜带领团队凭借着移动冷藏箱项目获得了2018年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三等奖,正式开启了在内地的产业化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充足的原始技术、有活力和前景广阔的市场以及面向世界的机会。”朱龙潜参加了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朱龙潜切身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不久前,朱龙潜和团队研发出最新产品——基于被动辐射制冷技术开发的零能耗制冷头盔。“通过头盔表面的纳米涂层,可以阻挡95%以上的可见光,最终可使头盔表面温度降低20℃以上,使佩戴人员感觉更舒适。”朱龙潜介绍。

  在朱龙潜看来,广东强大的工业制造基础,可以让科研技术成功变成一件商品。如今,朱龙潜团队研发的吸附式制冷空调、被动辐射制冷涂料等产品已经实现产业化,进入内地与香港市场。

  “‘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粤港澳三地各自优势互补,让产业化之路更加顺畅。落地广州南沙之后,我发现广东有着大量的行业信息、用户信息,海量的数据让我的研究更加有方向,从而知道研发怎样的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朱龙潜说。

  如今,“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成为更多港澳创业者的新选择。他们带着“硬科技”,在大湾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目前广东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

  创新要素的双向流通

  事实上,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开放与合作从过去单纯的资金、技术“引进来”,转变为创新要素的双向流通。

  2019年8月,一笔3800万元的科研资金成功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划拨到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这是香港在和内地科技交流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一次性拨款,打通了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通道。

  如今,这一通道已经成为两地科研的重要桥梁。2019—2021年,广州海洋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共拨付7笔财政资金,合计约1.195亿元。据悉,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香港分部建设、广东省级科研项目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

  对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而言,其诞生之初便带着深港合作的基因。

  “作为中科院与境外(香港)共建的第一个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利用与香港的毗邻优势,与6所香港主要高校在机构共建、人才交流、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了粤港合作的研产教合作枢纽平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介绍。

  截至2022年12月,深圳先进院共有由香港教授任中心主任并牵头组建的研究中心12个,香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研项目近百项,总经费超过3亿元,与香港高校合作发表论文3200余篇,共建中科院—香港地区联合实验室6个。

  可以说,广州海洋实验室、深圳先进院的不断探索,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聚合反应”。

  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以来,广东主动协同港澳,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

  “广东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探索‘正面清单’等模式。向港澳开放共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近年来,广东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


原文链接: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1946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化工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化工调查网 huagongd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42780号-8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